俄罗斯芯片业:挣扎在制裁与自主之间 俄罗斯的芯片产业长期处于技术追赶状态,其制造工艺目前主要集中在 90 纳米及以上水平,本土晶圆厂如 Mikron 仅能提供 65-250 纳米制程能力,且良率不足 50%。2024 年推出的首台 350 纳米光刻机虽实现突破,但技术对标 ASML 二十年前的产品,主要满足军工、能源等特定领域需求。这种落后局面源于苏联解体后的技术断层,以及美国自 2014 年起的持续制裁 —— 不仅切断 EUV 光刻机等关键设备供应,还迫使台积电终止对贝加尔电子等企业的代工合作。 在军事领域,俄罗斯采取「技术替代」策略:S-400 防空系统使用模拟电路和电子管替代数字芯片,苏 - 35 战斗机通过雷达技术弥补芯片性能差距。但这种「土法创新」难以复制到民用领域。2023 年,俄罗斯仍进口近 20 亿美元芯片,其中包括超微、英特尔等美国品牌,暴露出对外部供应链的深度依赖。 面对制裁,俄罗斯启动 25.4 亿美元支持计划,试图在 2030 年前实现 70% 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科学院提出的 X 射线光刻技术路线(波长 11.2nm)虽避开 ASML 专利,但研发成本高昂且进度不明。更现实的路径是聚焦成熟制程 ——NM-Tech 投资 1180 亿卢布量产 130-250 纳米芯片,这类产品占据全球 60% 的工业需求。
英特尔CEO亲口称“我们已全面失败,未来已无法与AMD竞争了”我只能说活该。
【42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