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狗还需看主人”,这句话居然还能这么解释?高志凯又出圈了,原因竟然是他在和印度

赵财苗 2025-07-15 00:43:07

“打狗还需看主人”,这句话居然还能这么解释?高志凯又出圈了,原因竟然是他在和印度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对付印度人很实用的妙招。 ​高志凯在节目中说,自己在参加印度媒体的访谈节目时,过去常常被一个问题困扰,那就是印度的媒体人和评论员很喜欢打断自己的讲话,经常强势插话,给自己很大的压迫性,让自己没办法顺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后来,高志凯教授在无意中发现,只要自己摆出剑桥音或者伦敦腔,那些印度人立刻就消停了。 ​原来,曾经殖民过印度的英国人,才是印度的死穴啊,那种刻在骨子里的血脉压制,时隔多年依然深深地影响着印度人,夸张到哪怕只要响起伦敦腔或者剑桥音,印度人都要抖三抖。 ​教训狗子,还得看主人的手段。原来这才是“打狗还需看主人”的正解呀,学到了! 这事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但现实里的细节更耐人寻味。去年有个英国学者去新德里参加学术论坛,一口标准的伦敦腔刚开腔,原本吵吵嚷嚷的会场突然静得能听见笔尖划过纸的声音。后排几个原本在交头接耳的印度教授,手都下意识地放在了桌沿,腰板也直了不少。 这可不是什么巧合。你去印度的写字楼看看,但凡有点规模的公司,高层汇报时总爱夹杂几句英式短语。有次跟印度同事聊起这事,他苦笑说,当年上学时校长是英国人,谁要是被用伦敦腔点名批评,能好几天睡不着觉。这种从小刻在脑子里的反应,长大了想改都难。 更有意思的是印度的法律体系。明明独立都七十多年了,最高法院里的法官们还在用19世纪的英式判例,连说话的调调都带着股子殖民时期的味道。有次旁遮普邦的农民告到最高法院,听着法官用慢悠悠的伦敦腔念法条,原本情绪激动的庄稼汉,愣是把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有人说这是奴性,其实没那么简单。就像老北京人听京片子觉得亲切,四川人听到椒盐普通话会会心一笑,语言里藏着的是几代人的集体记忆。英国在印度搞了两百年殖民,建学校、开报社,甚至把板球这种贵族运动变成全民爱好,那些附着在语言上的权力符号,早就跟着咖喱的香味渗进了日常生活。 高志凯这招能管用,说白了是摸到了文化里的软肋。不过话说回来,真要论起打交道的本事,靠腔调镇场子终究是旁门左道。你看咱们跟印度做买卖的商人,谁不是凭着实打实的诚意和性价比说话?毕竟生意场上,口音再地道,也不如合同上的条款实在。 只是这档子事提醒我们,每个国家的骨子里都藏着些外人看不懂的密码。就像印度人对着伦敦腔会收敛,咱们听着老祖宗的老话会动心,说到底,都是岁月在身上留下的印记罢了。

0 阅读:285

猜你喜欢

赵财苗

赵财苗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