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一夜出动700架无人机!乌克兰前防长坦言:得换打法 728架无人机加13枚导弹,乌克兰整个西部一夜未眠。7月8日深夜到9日清晨,俄军发动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无人机集群攻击,重点打击了卢茨克等西部城市的能源和军用基础设施。紧接着两天后的另一轮空袭中,俄军再次发射近600架无人机和26枚导弹,攻势不降反升。 这不是一次突发袭击,而是节奏加快的连续打击。乌军防空系统高负荷运转,拦截系统已开始掉线,西方援助的“爱国者”弹药也步入告急状态。五角大楼内部消息称,美国现役库存“可能只剩目标水平的四分之一”。 在这种压力下,乌克兰军方正在重新审视战术选择。 前国防部长:别再指望停火,该换一套战略逻辑了 前国防部长安德烈·扎戈罗季纽克最近在一份对外刊文中直接点破:停火这件事,也许永远不会发生。他的建议是,乌克兰必须接受一种现实:普京并不打算结束这场战争。 他说得更明确一点——“我们不是要赢得一场传统意义上的胜利,而是要让俄罗斯在操作层面无法干预乌克兰的国家运转”。这个思路,他称之为“战略中和”。 什么叫战略中和?不是拿回所有领土,也不是再打进别尔哥罗德,而是持续以军事行动压制俄军,把他们锁死在前线以外,哪怕边境线上每天都有人伤亡,也不能让俄军再有战略推进空间。 这听上去像妥协,实则是对资源和节奏的重新分配。 黑海经验可复制吗?陆地不是海 扎戈罗季纽克举了个例子——黑海。 战争初期,乌克兰连像样的海军都没有,但靠水下无人艇和远程打击,愣是把黑海舰队压回塞瓦斯托波尔。到了2023年,俄罗斯主力军舰出不了港,粮食通道乌克兰自己说开就开,莫斯科根本无法阻止。 这是乌军“主动中和”的范例:不用打赢海战,也能夺回海权。 但陆地上不一样。无人机再多,也挡不住地面部队推进。如果不能建立纵深火力带,俄军每天靠步兵加炮兵推线,最后还是能压上来。 现在乌克兰在做的,是靠大量廉价的FPV无人机打击俄军集结点和弹药堆。这些成本仅几百美元的无人机在实战中确实有效:阻断补给线、打散集结部队、延缓推进节奏。 根据乌情报部门数据,目前俄军日推进幅度在3英里以内,表明这种战术在局部奏效。但能不能在全战线上复制,乌军现在也没有答案。 无人机战术能撑多久,要看美国的脸色 乌军大量使用FPV无人机,是在弹药告急、援助断供的背景下逼出来的打法。一些乌军基层部队已经转用民用对讲机呼叫支援,说明常规通信和防空系统已出现严重疲劳。 而最要命的是——美国的防空援助也快到底了。 五角大楼此前短暂停止“爱国者”系统的援助,就是担心库存拉空。尽管特朗普刚刚批准再向乌克兰提供10枚爱国者导弹,但这更像是象征意义。弹药年产量本就有限,大部分还被日韩等亚太国家提前锁定。 换句话说,美国必须在亚太和乌克兰之间做选择。 当前唯一的补救措施,是拜登政府可能在本周一宣布的一项新决策:允许欧洲盟友自主采购美制武器后转交乌克兰,并扩大对俄金融和军工企业的制裁。但这套组合拳落地是否有效,还得看欧洲的配合度和节奏。 乌克兰的选择,只剩下“压不穿就耗着打” 现在的战争已经不是“收复全部失地”这种宏大目标,而是一步一步往“压制俄罗斯,不让其进一步扩张”方向转。 乌克兰不想变成朝鲜半岛那样被人为切割,但也知道以当前战损和人员结构,无法维持高烈度反攻节奏。 所以“战略中和”就成了当前最实际的选项——不求短期胜利,求长期钝化对手。 无人机是这套策略的关键。扎戈罗季纽克设想,要把FPV无人机的打击深度从当前的10英里提升到50、100英里,覆盖俄军纵深,让他们无法集结、无法补给、无法压线。最终在实战中形成一条非官方的“军事隔离带”,硬逼出事实上的边界。 这是乌克兰接下来能争取的最大现实。 乌军现在没有再打回克里米亚的条件,也没有和谈的空间。他们要做的,是维持局部战术主动,用持续压力迫使俄罗斯在更广阔的战线上耗下去。 普京不打算收手,西方援助又不稳定,乌克兰只能自己调整战法,降低目标,延长战争寿命。 不是谁赢的问题,而是谁先崩盘。 参考资料: 《728架无人机打击乌克兰西部,防空系统接近极限》CNN 《美方暂停爱国者交付,库存或仅剩25%》《华盛顿邮报》
波兰被吓破了胆!由于俄军对乌克兰领土发动大规模导弹和无人机袭击,波兰战机紧急出
【12评论】【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