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掉岳飞的后果很严重,后来南宋又有一个刘整,文武全才,战功赫赫,可是遭遇是有功不赏,冷落,嫉妒。刘整最初来自北方,投奔南宋后,在泸州练兵时发明了“撒星阵”,这一战术在对抗蒙古骑兵时收效显著,朝廷一度赞誉他“忠勇可嘉”。这些成就让他崭露头角,成为南宋军事体系中一个有分量的人物。遗憾的是,功劳并未带来持续的信任。随着丞相贾似道的掌权,南宋朝廷的决策风向发生了变化。高层开始对功勋卓著的将领抱持疑心,刘整的经历很快反映出这种变化。 建宁年间,刘整在蜀地指挥作战。他率部大破蒙古军,斩杀敌军将领三百余,夺取战马千匹。捷报传递到临安后,朝廷内部却陷入争论。一些人质疑刘整的忠诚,强调他作为北方降将的潜在风险。结果,刘整仅收到五十匹布的赏赐,军职等级纹丝未动。他的副将当场表示不满,这事件在军营中引发议论。刘整本人保持了沉默,但他随身携带的一枚玉佩,据说是岳飞部下所传,提醒着历史教训。 怀疑不仅限于刘整一人。曹世雄,刘整的同乡兼同僚,曾守卫泸州。曹世雄拒绝向贾似道送礼,被诬陷为“私通蒙古”而处决。这一事件加深了刘整的疑虑。南宋朝廷的赏罚体系似乎失衡,忠诚与功劳被忽略,个人恩怨与争权成为主导。将领们在前线奋力拼杀,后方却常有打压。 钓鱼城之战成为关键转折。蒙古军围攻钓鱼城达三个月,刘整奉命驰援。他利用水战策略,在嘉陵江凿沉蒙古战船二十艘,解围成功。庆功宴上,主帅将功劳归给自家侄子,当众称刘整“只是运气好”。这种轻慢态度让刘整彻夜难眠。他联想起岳飞的事迹——岳飞威名远播,仍遭陷害。南宋的军心因此动摇,将领间的凝聚力在减弱。 蒙古忽必烈抓住这一局面,派人劝降刘整。信中提及南宋“自毁长城”,刘整虽焚毁信件,内心却动摇。从临安传来的消息显示,朝廷正在清查刘整的军费账目,同时军饷拖欠长达半年。许多士兵家庭面临饥荒。这些压力促使刘整做出艰难选择。他只带少数亲信投奔蒙古,献出南宋的边防图和战法。忽必烈表示欢迎,刘整恳请蒙古善待南宋百姓。 刘整的叛逃改变了战争进程。他献策“先取襄阳,再下临安”,并帮蒙古训练水军,弥补不足。最终,襄阳城破,南宋旗帜倒下。那一刻,刘整情绪显露,他年轻时守卫的那面旗帜已被亲手摧毁。南宋的灭亡并非偶然,其朝廷的冷漠与猜忌加速了进程。岳飞之死影响深远,瓦解了将领信任;刘整的出走是必然结果,并非个人背叛,而是累积的压抑所致。南宋缺乏稳固的支撑机制,忠勇之士无法立足。 史料主要来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一》。
除掉岳飞的后果很严重,后来南宋又有一个刘整,文武全才,战功赫赫,可是遭遇是有功不
逗比青年说史
2025-07-14 22:01:10
0
阅读:58
火蓝刀锋
主子杀掉一个奴才有什么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