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3年,朱棣病重。他的三子朱高燧,趁四下无人,从怀里掏出一包毒药,掺进父亲的药膳中。殊不知,他背后正有一双冰冷的眼睛,在死死地盯着他。 朱棣是明朝第三任皇帝,1360年出生,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小时候赶上乱世,跟着老爹打天下,练就了一身带兵的本事。1370年,十岁就被封为燕王,镇守北平,也就是现在的北京。那地方紧挨着蒙古,日子不好过,但他硬是靠着军事才华,把蒙古部落打得服服帖帖,还把北平治理得井井有条。后来朱元璋死了,传位给孙子朱允炆,朱棣不服,1399年发动靖难之役,三年后打进南京,自己当了皇帝,改年号永乐。 当上皇帝后,朱棣干了不少大事。迁都北京,修紫禁城,编《永乐大典》,还派郑和下西洋,把明朝的名声传遍海外。不过到了晚年,他身体不行了,经常生病,尤其是1423年,病得特别重。皇位继承的事儿成了他心头一块石头,也给下面的儿子们埋下了争斗的种子。 朱高燧是朱棣的第三个儿子,被封为赵王,驻地在彰德府,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安阳。这家伙脑子活泛,心眼多,从小就对大哥朱高炽当太子这事不服气。朱棣在世时,没少敲打他,让他老实点,可他表面上点头,心里从来没消停过。在彰德府这些年,他没闲着,偷偷拉拢了一帮亲信,就等着哪天能翻身。 他跟大哥朱高炽关系不好,觉得太子身体弱,性格软,压根不配当皇帝。朱棣病重后,他觉得机会来了,心想如果老皇帝早点没了,他就能找机会上位。于是,他开始筹划一件大事——毒死朱棣。 1423年,永乐二十一年,朱棣病得下不了床,御医们忙得团团转,可一点好转的迹象都没有。消息传到彰德府,朱高燧坐不住了。他跟自己的亲信护卫指挥孟贤密谋,打算在朱棣的药膳里下毒,赶紧把老皇帝送走,然后再搞个假诏书,把太子废了,自己取而代之。 为了这事儿,他还拉上了钦天监的王射成和内侍杨庆的养子,让他们帮忙伪造了一份废太子的诏书。计划定好后,某天夜里,他亲自跑到御膳房,把一包毒药掺进了药膳里。他觉得自己干得天衣无缝,可没成想,这一切都被人看在眼里。 盯着他的人叫高以正,本来是他的同伙之一,但这家伙临时变卦了。可能是怕事情败露连累自己,也可能是良心发现,总之他没声张,而是偷偷跑去告诉了自己的亲家王瑜。王瑜是个耿直人,二话不说就连夜上报朝廷。朝廷一查,伪造的诏书、毒药的来源,全都水落石出,朱高燧的阴谋彻底崩了。 朱棣听到三儿子要害自己,气得差点没缓过来,当场下令把朱高燧和他的同伙全抓起来。孟贤、王射成这些人被押到北京,一审就全招了,伪造的诏书也成了铁证。朱高燧被带到朱棣面前,吓得满头大汗,跪地求饶,可这时候说什么都晚了。 不过,太子朱高炽站出来替弟弟说话,求老皇帝饶他一命。朱棣毕竟是当爹的,心一软,没杀朱高燧,但把他贬成了庶人,还下了死命令,不许他再回北京。后来,朱高燧被发配到偏远地方,整个人像是变了样,往日的野心也没了,彻底老实了。 这场阴谋虽然没成功,但对朱棣打击不小。他本来就病得不轻,这下更坚定了要把皇位交给朱高炽的心思。之后,他加强了对其他藩王的管束,免得再出乱子。1424年,朱棣去世,朱高炽顺利即位,成了明仁宗,开创了仁宣之治的好日子。 朱高燧这边呢,从此在历史里没了声音。他被流放后,日子过得低调又窝囊,再也没翻起什么浪花。这件事也给后人提了个醒,宫廷里争权夺利,风险可不是一般的大。 朱高燧这事儿为啥没成?首先,他太急了。朱棣虽然病重,但还没死,他这么早就动手,太冒险。其次,他找的同伙不靠谱,高以正这种人关键时刻掉链子,直接把他卖了。再者,朝廷耳目众多,他一个小动作就被人盯上,根本藏不住。最后,朱棣虽然病了,但脑子没糊涂,处理这种事果断得很,他没机会翻盘。 这阴谋看着挺唬人,其实漏洞百出。他低估了对手,也高估了自己,失败是早晚的事儿。换句话说,他这人有点小聪明,但没大智慧,玩这种高风险的游戏,栽跟头不奇怪。 朱高燧的失败不光是他个人的事儿,还反映了明朝早期皇权和藩王之间的矛盾。朱元璋分封诸王,本来是想让他们帮着守江山,可到了朱棣这代,这些藩王反倒成了隐患。朱棣自己就是靠造反上位的,自然明白这道理,所以他对儿子们管得严。朱高燧这事儿一出,更让朝廷意识到,得把藩王的权力再收一收。 另外,这也说明朱高炽的太子地位其实挺稳。朱棣虽然对他身体弱这点不满意,但大事上还是信他。朱高燧想挑战大哥,根本没那个底气和实力。
1423年,朱棣病重。他的三子朱高燧,趁四下无人,从怀里掏出一包毒药,掺进父亲的
甜心宝贝笑弯弯
2025-07-14 20:02:0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