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的一个夜晚,慈禧正准备就寝,太监寇连才突然跪在床前失声痛哭。“大胆奴才,不要脑袋了吗?”慈禧怒斥,寇连材却抹着泪直言:“老佛爷若再铺张浪费,恐怕要生内乱啊!”
这并非寇连材一时冲动。身为近身太监,他早已对慈禧的作为忍无可忍。从甲午战败李鸿章签《马关条约》,到变法维新时慈禧压制光绪,他都看在眼里。最让他痛心的是,清军打仗缺粮少饷,慈禧却不肯拨款,反而挪用国库银两供自己享乐,甚至宁愿花钱修后花园、办寿宴,也不愿扩充军队抵抗洋人。
此前他曾当面劝谏,反被慈禧认为“管得宽”,打了一顿赶出去。但寇连材没放弃,几个晚上辗转难眠后,决定冒死再进言。他挑灯夜书,写下十条建议藏在衣中,奏折里恳请慈禧归政光绪、停修园林、省下钱财强军、拒绝丧权辱国的条约,字字句句都戳中慈禧的痛处。
给慈禧梳头那天,寇连材浑身发抖却眼神坚定。见到慈禧后,他掏出奏折恳请细看。慈禧翻开奏折没几行就怒火中烧——这些建议全与她的心思相悖。“你安的什么心?我对你不好吗?”慈禧抓起桌上物品砸向他,厉声下令“押下去!”
被拖走的寇连材仍在呼喊,希望慈禧回心转意。审讯时,慈禧怀疑他被维新派胁迫,可查来查去,确认奏折确是他亲笔所写。最终,慈禧以“太监不得干政”为由,判了寇连材死罪。
1896年2月17日,寇连材在菜市口赴死。这个平日里老实本分的太监,到死都没求饶,心里却把慈禧的糊涂骂了千百遍。他或许知道,自己的死未必能唤醒沉迷享乐的掌权者,但作为见证家国屈辱的小人物,他用最惨烈的方式,喊出了对时局的痛心与不甘。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一个底层太监的呐喊或许微弱,却让后人看到,即便在黑暗中,仍有普通人坚守着对家国的赤诚。寇连材的死,成了晚清腐朽统治下又一声沉重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