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期《印度百家争鸣:婆罗门教》

今日分割 2025-07-14 15:05:22
古罗马史学家库底乌斯的著作提到雅利安人对偶像的崇拜,这是至今能见到的有关崇拜偶像的最早历史记载。此时,大多数神祗已经人格化,形体、服饰、言行与人渐趋一致。这种神与人在形体上、性别上的趋同,必然导向偶像崇拜与庙宇建筑。《百道梵书》中隐约提到原始庙宇,史诗则更明确描述了供奉着众神的寺庙。 婆罗门教三相神的教义此时已显出雏形。雅利安人初入印度时,神祗众多但职责不明,如因陀罗是战神、风神、雷神、闪电神等。此时万神殿里的诸神,有三神威严日增,地位不断提高。“梵天”、“毗湿奴”和“湿婆”尽管形式尚未完备,但已分别体现了“创造意志”、“济世慈爱”和“惩恶判决”。 都将《奥义书》作为根据的前思维派、后思维派、数论派、瑜伽派、正理派、胜论派六大哲学派别的形成,即可看到吠陀信仰内部斗争的激烈,又显示了争鸣的深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积极成果。在印度人看来,“哲学”不仅是各哲学派别的理论,而且也代表宗教派别的主张。其中前、后思维派对印度以后的思想哲学的影响更大。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印度历史上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政治上,北印度由小邦林立到统一的政治国家;经济上,涌现出大量城镇,手工业和商业高度繁荣;一些非婆罗门种姓,尤其是刹帝利种姓和从事手工业的吠舍种姓已将商业掌握在手中,经济上具有相当强的实力,但他们在社会生活中仍然遭到婆罗门种姓的排斥,社会法规否认他们应有的声望和地位。 种姓制度的根源是吠陀信仰的婆罗门教,因此他们反对吠陀信仰,要求脱离婆罗门教,加入异端教派,纷纷皈依主张众生平等的佛教。印度人对吠陀信仰产生了怀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所谓“百家”,意指思想活跃,派别众多。佛教认为有96学派,耆那教认为有363派别。尽管学派繁杂,究其实质大体可分为三类:吠陀信仰;佛教和耆那教;异端与外道。 第一类派别中,尽管互有分歧,但都以吠陀为最高权威。四吠陀在历史上有过很大作用。五河时期,雅利安人以吠陀经维系了团结,征服了达萨人。恒河时期他们不断拓展,征服当地各群落居民,由部落成为国家,在此期间吠陀圣典一直是带领他们前进的旗帜。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百家争鸣”,看似是思想领域和宗教领域中的斗争,实际是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的延续。

0 阅读:1
今日分割

今日分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