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7月,邓颖超因病离世,谁知,邓颖超留下的最后一句话竟是“李鹏”二字,这

南风意史册 2025-07-14 14:58:51

1992年7月,邓颖超因病离世,谁知,邓颖超留下的最后一句话竟是“李鹏”二字,这背后的故事让人动容。           "妈,儿子来看您了!"1992年7月10日晚8点,北京医院病房内一片肃穆。李鹏与夫人朱琳匆匆赶到,病床上的邓颖超已陷入弥留之际。   这位88岁的老人睁开眼睛,沙哑地吐出最后两个字。几小时后,这位伟大的女性安详离世,而她临终前呼唤的名字,并非相伴一生的丈夫周总理,而是她视如己出的"孩子"李鹏。   这一声呼唤,凝结了半个多世纪的特殊情感。邓颖超与周总理一生无儿无女,却将满腔母爱倾注给了众多后代,而李鹏,这位烈士遗孤,与她之间有着怎样动人的故事?   1931年,海南岛笼罩在白色恐怖中。中共广东省委军委书记李硕勋因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受尽折磨,双腿被打断,仍坚贞不屈。就义前,他给妻子赵君陶写下绝命书:"陶:余在琼已直认不讳,日内恐即将判决……死后勿为我过悲,惟望善育吾儿。"   失去父亲的李鹏随母亲颠沛流离,从香港到上海,再辗转至成都。1939年,日军轰炸成都,12岁的李鹏头部受伤。   当时正在重庆工作的邓颖超得知消息,立即赶往成都探望。看到这个瘦小的男孩裹着纱布,她心疼地将李鹏搂入怀中:"兰兰(李鹏小名),疼不疼?"   这是年幼的李鹏,第一次感受到"邓妈妈"的温暖。   考虑到赵君陶从事地下工作危险重重,邓颖超与周总理决定将李鹏接到重庆照顾。临行前,邓颖超对李鹏的三姨赵世兰说:"孩子在这里得不到好的照顾和教育,我带他去重庆,君陶也能放心。"就这样,李鹏离开了成都亲戚家,命运由此改变。   在重庆,邓颖超像对待亲生儿子般照料李鹏。她亲自为他请医生治疗头伤,安排他进入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读书。1940年秋,邓颖超带李鹏来到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在这里,李鹏第一次见到了"周伯伯"周总理。   在延安的窑洞里,李鹏感受到了真正的家庭温暖。周总理虽日理万机,仍抽空检查他的功课,要求他每天读《新华日报》社论,邓颖超则关心他的生活细节,连驼背的习惯都要纠正。   尽管李鹏逐渐长大成人,邓颖超始终以母亲般的严格要求他。即使晚年病重,她仍记挂着这个"儿子"。1991年她住院期间,李鹏多次探望。一次,她虚弱地对秘书说:"李鹏工作忙,别让他总跑来。"可当李鹏真的来时,她又忍不住露出笑容。   1992年7月,邓颖超病情恶化。10日晚,昏迷多时的她听到李鹏到来的消息,竟奇迹般清醒,用尽最后力气呼唤他的名字。这声呼唤,是一位母亲对"孩子"最后的牵挂,也是一段超越血缘的亲情最动人的诠释。   五天后,邓颖超的骨灰撒入天津海河,与丈夫以最朴素的方式"团聚",而他们精神上的"孩子"李鹏,则带着"邓妈妈"的嘱托,继续为国家奉献一生。   信息来源: 人民网|邓颖超临终前艰难地吐出两个字:“李鹏” 文|知又 编辑|南风意史

0 阅读:426
南风意史册

南风意史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