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驻尼泊尔外交官朱敏退休后,瞒着子女,带着妻子连夜离家,从此杳无音讯,直到十年后,一位老人被送往医院,这才得知,这么多年来,他们一直过着这样的生活......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北京,安逸的退休生活本该是朱敏才和孙丽娜的剧本,一位是前驻外外交官,见识过世界风云,一位是高级英语教师,桃李满天下。 儿女事业有成,天伦之乐触手可及,谁也想不到,2005年一则普通的电视新闻,竟会把他们的人生航向,从繁华的首都,猛地调转到中国西南最崎岖的山路上。 那天晚饭后,电视里播着贵州山区的报道,镜头里,一个女老师背着自己的孩子,指着身后石头垒起的破教室,平静地讲述着自己六年的坚守。 画面很短,可对朱敏才来说,却像一声惊雷,他“蹭”地站起来,直言:趁现在年轻,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吧,孙丽娜没有半点犹豫,握住他的手,表示要和他一起。 这个决定听起来充满理想主义,现实却立刻泼来一盆冷水,儿女们一听,立马就提出了拒绝,老两口心意已决,根本没把儿女的担忧听进去。 可没想到,他们一腔热血,却又一次碰壁,贵阳市相关部门一看他们的年龄,直接婉拒了支教申请。 老两口是低声下气地求,说自己不要一分钱工资,只求一个能教书的地方,最后,还是望谟县教育局从媒体上得知了他们的故事,向他们伸出了橄榄枝。 为了不让儿女再阻拦,这对加起来超过120岁的老人,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们收拾好行囊,带上所有积蓄,没跟任何人打招呼,趁着夜色登上了南下的火车。 他们没有固定待在一所学校,而是在望谟、兴义、遵义等地辗转,看到的景象一次比一次震撼:教室是石头堆的,课桌是石头上搭块木板,有的学校在他们来之前,只有一个代课老师,孩子们连一句完整的汉语都说不出口。 最苦的地方在尖山苗寨,海拔1300多米,几乎与世隔绝。学校只有两间教室,旁边就是臭气熏天的旱厕。 所谓的办公室连张床都没有,第一晚,他们只能从外面抱来干树叶铺在地上,戴上两层口罩才能勉强睡着,这里的孩子眼神怯生生的,有些女孩甚至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 面对这一切,两位老人没有退缩,他们掏出自己的退休金,给孩子买字典和课本,手把手教他们写字、剪指甲、梳头发。 慢慢地,孩子们的脸干净了,眼神里有了光,破教室里也第一次传出了标准的普通话和英语朗读声。 时间一长,他们不满足于只当个老师,朱敏才骨子里那股外交官的劲又上来了,他要改变这里的整个生态。 他们用省下来的退休金修缮校舍,又利用自己的人脉和信誉,四处寻求帮助,他们拍照、录视频,把山里的困境传出去,前前后后竟募集了220多万元,给学校盖了食堂,还添置了电脑。 然而,这背后付出的代价,却是他们自己的身体和亲情,十年的高强度工作和简陋生活,彻底拖垮了他们。 孙丽娜的右眼失明,左眼视力也一直下降,几乎看不清东西,朱敏才也一身是病。可即便这样,他们也从未想过离开,这份对山区孩子的承诺,成了他们生命中最后的坚守。 而远在北京的儿女,几乎与他们“失联”了近十年,直到有一次,老两口接到电话,才知道自己的孩子已经结婚,想过来看看他们,可他们却忙得抽不开身。 这份藏在大山深处的奉献,直到2014年才被外界知晓,那天,72岁的朱敏才在给学生上课时,突发脑溢血倒在讲台。 被紧急送医后,他过去在外交部的老朋友才辗转得知了这对夫妻的惊人事迹。 故事传开,震动了整个中国2015年,他们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聚光灯短暂地照亮了他们,可喧嚣过后,他们依然是那对属于大山的老人。 2022年,朱敏才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签下遗体捐赠协议,将自己最后的光和热,也留给了这片土地,而孙丽娜,在送别老伴后,依然选择守在山里,守着那些孩子。 当我们在谈论大国崛起、城市繁华时,在一些被遗忘的角落,教育、卫生这些最基本的生存条件,竟需要两位老人以近乎自我流放的方式去填补。 其次,它重新定义了人的价值。在一个普遍认为退休就意味着颐养天年、含饴弄孙的社会里,朱敏才和孙丽娜拒绝了安逸的“终点”,而选择了一条燃烧自我的“赛道”。
7月13日,美驻华使领馆转发了卢比奥的声明(图二),声明里强调了三点:一:2
【240评论】【8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