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开国大典前夕,林巧稚收到了“开国大典邀请函”,院里的医生都向她表示祝贺。然而,她却悄悄地回了一封信,委婉地拒绝了邀请。 林巧稚从医学院毕业到医院工作以来,她的生活里就只有一件事,治病救人。无论有什么事,病人在她这里都是第一位的。 1901年,林巧稚出生于厦门鼓浪屿的一个基督教家庭。5岁的时候,她的母亲因为子宫癌去世,她目睹了母亲被疾病折磨的痛苦,在心中悄悄确定了学医的人生志愿。 10岁时,林巧稚进入厦门女子学校读书。在这所学校,她成为了虔诚的基督教徒,并将“爱人如己”奉为一生都会笃信并执行的人生信条。 女子学校毕业后,林巧稚留校任教,但她心中始终没有放弃学医的梦想。1921年,林巧稚去上海参加北京协和医学院的考试。 考英语的时候,有个同学中暑晕倒了,她立即放下笔,在另一位考生的帮助下,给这位同学做了一系列的急救措施。 等她回到考场的时候,英语考试已经结束了,林巧稚想着录取是没有任何希望了。没想到,一个月后她收到了医学院的录取书。 原来,尽管她没有完成英语考试,但考官发现她口语流利,其他各科成绩都很优秀,再加上在考场上沉着冷静地处理了一件突发医疗事件,破例将她录取。 就这样,林巧稚开始了8年医学院的学习生活。协和医学院对学业这块要求十分严格,每个人在预科期间,都要完成四大课程。如果有一门不及格就会留级,两门不及格直接离开学校。 这四大类课程里,林巧稚没有接触过物理、化学课。为了快速提升自己,她每天废寝忘食的学习。最后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在考试中获得了门门优秀的好成绩。 1929年,林巧稚从协和医学院毕业,收到了北京协和医院的聘任书。在聘任书中,写着这样一句话:“聘任期间凡因结婚、怀孕、生育者,作自动解除聘约论。” 林巧稚毫不犹豫签下了这张聘书,成为了妇产科的一名助理医生。刚进入协和医院的那段时间,林巧稚特别勤奋,跟着主刀医生虚心学习。 有一天,科室里收了一位子宫破裂生命垂危的产妇,林巧稚在得到主任的许可后,为这位产妇进行了手术。 尽管她没有独立手术的经验,但林巧稚本着沉着冷静的态度,凭借平时苦练的精湛医术,成功完成了这场手术。 没多久,林巧稚就从助理医生升为了主刀医生。后来因为工作表现突出,她还获得了好几次出国学习的机会。 战乱时期,医院被迫关闭。林巧稚就在胡同里开了一个小诊所,专门给女性看病。有的人掏不起医药费,她就不收费。 新中国成立后,她回到医院工作。在开国大典前夕,林巧稚收到了邀请函,但她以“那天我出诊”为由,回绝了邀请。 1950年的一天,林巧稚的诊室来了两位女人,穿着很朴素,但是挂的是特等号。林巧稚说:“以后别挂特等号了,这个要花很多钱。普通门诊我也看的,只是要多等一会。” 那时,特等号的费用比普通号要贵上10倍,她不愿病人因费用增加负担。在耐心询问了病情之后,林巧稚为她做了详细的检查。 病人走后,同事提醒她,刚刚她看诊的是周总理的夫人邓颖超,林巧稚才特意去看了病历上的名字。 在她这里,病人无论贫穷富贵,都一视同仁。她的眼里,看的是病情,而不是人。 1962年,林巧稚收到了一名特殊的孕妇。这位孕妇之前怀胎几次,最后都因新生儿溶血症失去了孩子。这胎才7个月,她希望林医生可以救救她的孩子。 在当时,这个病就是绝症,很多医生都觉得孩子没有太大的希望。但林巧稚认为,作为一名医生,不能没有医治就放弃病人。 她开始查阅与这个病情相关的国际医学资料,还去请教了很多顶尖的医学教授。同时,请了各个科室的专家医生一起会诊,最终确定了一个治疗方案。 采用脐静脉换血的办法,治疗新生儿溶血症。在得到孕妇患者的同意后,她开始手术为孩子接生。 孩子出生后,运用这种治疗方法,经历了三个小时的抢救,成功拯救了这名婴儿。脐静脉换血疗法的成功,为我国医学领域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手术后,林巧稚也没有掉以轻心,时刻观察着孩子,直到黄疸症状消失。最后,为了感谢林巧稚和医生专家的救命之恩,这位产妇给孩子起名为“协和”。 林巧稚的一生,都在为我国妇女儿童的健康努力。她积极组织了大规模子宫颈癌的普查和防治;晚年病重的时候,还用4年的时间,写了五十多万字,完成了《妇科肿瘤学》这本著作。 1983年4月22日,林巧稚在协和医院病逝。在留下的遗嘱中,她将个人毕生积蓄3万元捐给了医院、托儿所,并希望可以将骨灰洒在鼓浪屿的大海里。 林巧稚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医学事业,终生未婚,无儿无女,亲自接生了50000多名婴儿,被称为“万婴之母”。 我们熟知的袁隆平爷爷、林徽因的子女、冰心的孩子,都是林巧稚接生的。 林巧稚用一生做一件事的人生态度,践行了年少时心中“爱人如己”的信条,她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医学圣母”!
周总理去世3小时后,遗体被医生解剖研究!发现腹腔脏器布满恶性肿瘤,而当年抛洒骨灰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