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6]1952年,一名南朝鲜女子给两名美军服务后,正当着老公的面热情地送大兵们离开。而站在一旁的丈夫双手插兜,满脸愁容,只能低头假装看不见来安慰自己,因为一家人全靠妻子来赚取生活费。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38岁的金明顺就是其中一员,她原本在京畿道务农,战争摧毁了家园后只能进城谋生。 当时的汉城几乎成了废墟,1952年首都圈失业率达到73%,而黑市大米价格比战前暴涨了400倍,一个普通工人的日薪只够买半碗杂粮饭。 相比之下,美军的消费能力惊人,一名列兵的月薪为138美元,相当于当地工人十年的收入。这种巨大的收入差距催生了基地周边独特的“服务经济”。 美军基地的洗衣房成了最抢手的工作机会,每天黎明时分都有成排的韩国妇女蹲在围墙下,用报纸包着冻僵的脚,争抢临时工名额。 这些“洗衣妇”每天要手洗300磅军装,报酬是市价的20倍。对于濒临饿死的家庭而言,这是救命稻草。 但更多女性从事的是风险更高的“特殊服务”,美军基地周边新增了217家“特殊饮食店”,从业者中竟有17%是15岁以下的少女。 这些沾着血泪的美元最终流入了韩国经济,1952年韩侨汇款中“特殊服务费”占比高达63%。 男人们大多失业在家,只能眼睁睁看着妻子、女儿走进美军基地,这种“性别角色倒置”对传统韩国家庭造成了深刻创伤。 然而讽刺的是,正是这些“不光彩”的收入为战后重建提供了启动资金。1960年代韩国经济起飞时,相当一部分种子资金来源于战争期间的美元流入。 美军也并非完全无视这一现象,1952年3月就驱逐了1700多名试图兜售商品的韩国妇女,但收效甚微。 战争结束后,这段历史长期被刻意遗忘,直到2005年,首尔市政府才竖立了“战争女性纪念碑”,碑文写道:“她们用身体筑起防波堤,让韩国在战后惊涛中不致倾覆。” 历史学家们现在普遍认为,朝鲜战争期间的“基地经济”深刻塑造了战后韩美关系的格局。美军至今仍在韩国驻扎,而当年形成的经济依赖关系也在某种程度上延续至今。 在国家机器轰鸣、大国博弈的宏大叙事背后,普通人的命运往往最能反映历史的真实面貌。 《东亚日报》 《中央日报》
[666]1952年,一名南朝鲜女子给两名美军服务后,正当着老公的面热情地送大兵
天地菜男
2025-07-13 21:33:0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