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是不是身“残”志“坚”啊?国家被乌克兰和西方国家“虐”成这个样子了,居然还在7月2日如此高调庆祝符拉迪沃斯托克(也就是咱们常说的“海参崴”)建城160周年。 这条看似寻常的纪念帖,因特意标注“符拉迪沃斯托克意为‘统治东方’”,瞬间点燃了中国网民的情绪,有人怒斥“伤口撒盐”,有人调侃“战斗民族连自嘲都带刀”。 远东城市海参崴,曾属中国东北,唐朝属渤海国,元代称永明城,清朝因盛产海参得名,1860年《北京条约》前,沙俄趁清内忧外患,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强占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土地,将海参崴改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如今,这里成了俄太平洋舰队母港,是俄殖民扩张的印记,更是中国领土丧失的伤痛记忆。 这一名称的改变,是沙俄炫耀武力的象征,正如知乎网友“周明”所言:“名字的嘲讽意味,比割地本身更刺痛人心,”中国地图至今标注“海参崴”,俄方曾就此交涉无果,而俄罗斯驻华大使馆的微博,无疑是在中国网民的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 俄罗斯选择此时高调纪念符拉迪沃斯托克,与其说是挑衅,不如说是困境中的“精神胜利法”,2025年的俄乌战场已陷入僵局:俄军在顿巴斯缓慢推进,乌军依靠美制导弹坚守阵地,双方日均消耗弹药超5000发。 美国累计军援超千亿美元,欧盟投入1320亿欧元,而俄罗斯经济却逆势增长——2024年GDP增速达4.3%,靠的是向中国、印度出口能源的“影子船队”,以及国内军工企业的满负荷运转。 俄罗斯正在通过"战场消耗战"和"经济韧性战"的双重策略维持战局,军事专家卡拉加诺夫认为拖延战争是俄罗斯的唯一选择,目的是拖垮北约的资源。 最近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举行的纪念活动,实际上是在向西方传递一个信号,即便受到围堵,俄罗斯仍能掌控远东地区,甚至重拾"统治东方"的旧梦。 这种韧性根植于俄罗斯的民族性格,西伯利亚的严寒环境造就了俄军吃苦耐劳的传统,从库图佐夫火烧莫斯科对抗拿破仑,到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每平方米承受17.5公斤弹片的轰炸,俄罗斯人总能在困境中展现出惊人的耐力。 2025年俄乌战场上,尽管俄军伤亡已达89.7万,却仍能保持日均推进3公里的速度,这种"灰色牲口"般的顽强令西方震惊。 符拉迪沃斯托克的纪念活动反映了这种民族特质,在遭受西方制裁和战争消耗的情况下,俄罗斯仍要通过高调展示远东控制力来提振士气。 正如网友所说:"战斗民族连自嘲都带着锋芒,何况是炫耀?" 对中国来说,海参崴的归属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虽然承认现实,但坚持使用"海参崴"而非"符拉迪沃斯托克"的称谓,体现了对民族记忆的坚守。 对俄罗斯而言,高调纪念既是民族自信的体现,也是对西方围剿的回应,但这种“精神胜利法”能否持续?战场消耗战已让美国财政赤字飙升、欧盟国防开支占GDP比例升至2%,而俄罗斯国内劳动力短缺、企业承压的问题也在浮现,若战争长期化,俄罗斯的“坚”或许会变成“僵”。 中俄是背靠背的伙伴,但双方目标并不完全一致。中国要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防止被拖入俄乌冲突,因为俄罗斯当前的处境可能预示着发展中国家未来都要面对西方霸权的挑战。 团结和自强才是破局之道,符拉迪沃斯托克建城160周年既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也是中俄关系的缩影:既要愈合历史伤痕,也要铭记教训;在处理复杂关系时需要保持清醒,掌握好分寸。
俄罗斯是不是身“残”志“坚”啊?国家被乌克兰和西方国家“虐”成这个样子了,居然还
物规硬核
2025-07-13 20:54:08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