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一富家小姐拿出“私房钱”,对一穷小子说:“你没钱没事,我有!咱们马上

静雅蝉鸣扰梦闲 2025-07-13 18:45:22

1954年,一富家小姐拿出“私房钱”,对一穷小子说:“你没钱没事,我有!咱们马上结婚。” 九岁那年,席与时走在上海法租界的街头,手里提着一盒刚买的桂花糕,香气扑鼻。突然,几个衣衫褴褛的孩子从巷子冲出,抢走了她手中的点心。她愣在原地,看着那些孩子狼吞虎咽地分食,眼中却没有愤怒,而是泛起一丝酸楚。她注意到,其中几个孩子眼神空洞,手指在空气中摸索——他们是盲童。街角的喧闹声掩盖不了她心中的震动,那一刻,她暗暗发誓:要为这些孩子建一所学校,让他们也能像她一样,捧着书本,感受世界的温度。 席与时出生在上海东平路一号的席家花园。那是一座三层洋房,环绕着修剪整齐的草坪和精致的凉亭,大铁门上雕刻着繁复的花纹,彰显着席氏家族的显赫。她的祖父是晚清的知名学者,父亲曾在麻省理工学院留学,母亲则出身江南名门。席与时继承了家族的才华与气质,眉眼间带着书卷气,举手投足尽是教养。她本可以在家族的庇护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等待一场门当户对的联姻。然而,命运从不按常理出牌。 1930年代末,战火席卷中国,上海虽有租界庇护,却也难逃动荡。席与时的母亲和大姐因病相继去世,父亲和兄长为生计远走他乡,家族的荣光在一夜间蒙上阴霾。年幼的她,站在空荡荡的席家花园,秋千在风中吱吱作响,仿佛在诉说世事的无常。搜索资料显示,1940年代的上海,正处于日军占领与经济凋敝的艰难时期,席氏家族的衰落正是许多上海望族命运的缩影。 战火稍息,1948年,席与时带着家族仅存的积蓄,远赴美国留学。她没有选择轻松的学科,而是毅然投身社会学和心理学,立志成为一名盲童教师。搜索到的资料表明,1940年代的美国,盲童教育正处于发展初期,路易斯·布莱叶发明的盲文体系开始普及,席与时的选择无疑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决心。她在课堂上学会了盲文,课余时间则泡在图书馆,研究如何通过教育改变弱势群体的命运。 1950年,学成归国的席与时在上海一所盲童学校找到了一份教职。教室里,孩子们用手指摸索着盲文课本,脸上露出纯真的笑。她站在讲台前,觉得自己离儿时的誓言从未如此之近。然而,命运的另一场风暴正在悄然逼近。 1954年,席与时在学校附近的一场慈善活动中遇到了张南琛。他曾是金融世家的公子,风度翩翩,谈吐间尽显才华。可惜,家族生意在战乱中破产,他如今不过是个穿着旧西装、靠给人跑腿谋生的“穷小子”。 两人初识时,张南琛正在为慈善活动搬运物资,额头上挂着汗珠,却依然保持着从容的微笑。席与时被他的气度吸引,主动上前攀谈。从那以后,他们开始频繁见面,分享彼此的故事。席与时谈到自己的梦想,张南琛则坦言家族的落魄,但他眼中始终闪着不服输的光芒。两人很快坠入爱河,但这段感情却遭到席家人的强烈反对。“他一无所有,你怎能嫁给他?”亲戚们劝道。可席与时只是笑笑,坚定地说:“我相信他。” 席与时的选择并非一时冲动。她曾在街头见过太多苦难,知道财富转瞬即逝,唯有真心与才华经得起时间考验。她拿出自己的“私房钱”——多年积攒的首饰和留学时省下的积蓄,对张南琛说:“你没钱没事,我有!咱们马上结婚。”这一刻,她不仅赌上了自己的未来,也赌上了对爱情的信念。 婚后,生活远比席与时想象的艰难。她辞去盲童教师的工作,因为微薄的薪水不足以支撑家庭开支。从锦衣玉食到洗手做羹汤,她学会了在菜市场为几毛钱讨价还价,学会了缝补丈夫的旧衬衫。儿子出生后,生活更加拮据,她甚至卖掉了母亲留下的玉镯,只为给张南琛一笔创业的启动资金。 张南琛并非没有挣扎。他看着妻子日渐消瘦的面庞,心中满是愧疚。 他曾在深夜对她说:“我怕你后悔。”席与时却握住他的手,坚定地说:“我从不后悔。”她的支持成了他最大的动力。搜索资料显示,1950年代的上海,金融业逐渐复苏,张南琛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抓住了股票交易和投资的机会,逐步在金融界崭露头角。 五年后,张南琛的事业如日中天,他不仅成为金融界的翘楚,还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席与时的付出终于开花结果。2004年,二人结婚50周年时,张南琛为她补办了一场盛大的婚礼。上海一家五星级酒店的宴会厅里,席与时身着旗袍,鬓角微白,却依旧优雅。张南琛握着她的手,在宾客面前哽咽:“没有你,就没有今天的我。” 那天的黄浦江波光粼粼,夕阳洒在宴会厅的窗棂上,仿佛在为这对历经风雨的夫妻镀上一层金光。宾客中,有人低语:“这才是真正的爱情,乱世中相守,平淡中见真。”

0 阅读:45
静雅蝉鸣扰梦闲

静雅蝉鸣扰梦闲

静雅蝉鸣扰梦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