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的关税大棒挥舞了五年,如今名单上的名字一个个被划掉,最后只剩下中国。讽刺的是,中美之间的谈判其实开始得最早,共识也早就摆在桌面上,可那份声明至今仍锁在抽屉里,像一份被刻意延迟的判决书。 这场景熟悉得让人皱眉。2018年特朗普政府掀起全球贸易战时,欧盟、日本、加拿大纷纷举手妥协,唯独中国既没低头也没硬扛,而是用“以战止战”的策略把关税牌打成消耗战。现在拜登政府看似收起了大棒,实则换上了更精细的手术刀——对华关税不仅没取消,反而在关键领域越收越紧。 看看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最新发布的豁免清单就懂了。稀土、医疗用品、太阳能电池板等“战略物资”获得通关绿卡,但半导体、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相关产品仍被钉死在25%的关税柱上。这种“精准打击”背后藏着华盛顿的政治算术:既要安抚国内通胀压力,又不能放弃遏制中国产业升级的筹码。 更微妙的博弈发生在谈判桌外。三个月前中美经贸牵头人刚在上海碰过杯,白宫却突然宣布对中国钢铝加征三倍关税。这种“边谈边打”的套路,像极了两国在阿拉斯加交锋时杨洁篪那句“美国没资格居高临下”。现在的情况倒过来看更有趣——中国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前五个月中美贸易额不降反升12%,美国企业正用真金白银给政治秀投反对票。 华尔街的聪明钱早已看透这场游戏。高盛最新报告把中美关税僵局称为“政治性阑尾炎”——明明知道该切除,却因为选举年的敏感神经迟迟不敢动刀。2024年大选倒计时已经开始,拜登团队在密歇根州演讲时反复强调“保住汽车工人饭碗”,可特斯拉上海工厂出口的Model Y正在德国市场碾压本土品牌。 最值得玩味的是那份“已达成却未公开”的共识。知情人士透露,双方在农产品采购、金融服务开放等传统领域早有君子协定,但涉及高科技管制这类核心利益时,谈判代表们连备忘录都不敢留底稿。这就像两个武林高手明明说好点到为止,背地里却都把暗器扣在了掌心。 或许真正的破局点根本不在于关税本身。当中国跨境电商用“超低价+空运直邮”把美国零售业冲得人仰马翻,当TikTok听证会变成全美年轻人的政治启蒙课,这场较量早就跳出了贸易战的旧剧本。毕竟历史早就证明,用18世纪的关税武器对付21世纪的产业链战争,结局注定是海关数据打脸政客宣言。
中欧:不再峰会有原因西方媒体报道,欧盟取消中欧高层会,目的是不想惹美国不开心。
【14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