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女生一位火了,她自诩“老鼠人”,称自己找不到工作,可面对父母压力,只能谎称自

红尘里面看 2025-07-13 15:54:56

深圳女生一位火了,她自诩“老鼠人”,称自己找不到工作,可面对父母压力,只能谎称自己已经找到工作,实际与父母玩起了“躲猫猫”,一旦听见家门口有动静,立刻躲进衣柜里。网友悉知此事后,不少人感同身受,可当得知女生住着7000万房子,舆论两级反转…… 最近,“老鼠人”这个词在网上又有了新讨论。 有人说,这是对一类年轻人生活状态的形容,他们大多独自窝在出租房里,没工作,能很久不出门,日子过得黑白颠倒。 饿了就点份便宜的外卖,连洗澡、拉开窗帘都得靠自己哄着才愿意动,被网友调侃是“症状较轻”的表现。 大家原本觉得,这类人或许是受就业行情影响,对未来迷茫才成了这样,多少有些值得同情。 但随着“进阶版老鼠人”的出现,事情变得复杂起来。 深圳一位女生的经历引发了热议,她没工作,却每天假装正常上班出门。 等家人也离开后,她就悄悄回家,可在家也过得提心吊胆,听到门外有脚步声就立刻躲进父母的衣柜。 那个衣柜刚好有能容纳成年女性的空间,她就在里面刷求职软件、吃零食、打游戏,家里人多的时候甚至直接在衣柜里睡觉。 到了往常下班的时间,她再出门晃一圈,装作刚下班回家的样子。 更让人议论的是,有网友扒出她住的小区在深圳湾公园附近,二手房价格保底5000万起步。 这让不少人觉得,她的“失业苦闷”更像一场表演,是踩着普通人的生存焦虑博取流量。 其实,失业后隐瞒家人的情况在现实中并不少见,但应对方式却大不相同。 有人就选择了另一种做法,比如一位30岁的职场人,2024年第一次失业后,没像网上说的那样去图书馆、咖啡馆假装上班。 他觉得没必要跟家人演戏,还能省点外出消费,就安安静静待在家里。 那段时间,他调整作息,买菜做饭,把失业当成对过去常年加班的“假期”。 一边修改简历联系猎头,一边承受着特殊的心理压力,看着父母还在辛苦工作,自己在家的每一刻都被自责和愧疚包裹。 好在一个多月后,他接到了两个工作机会,虽然需要去广州待半年,但社保能留在原城市,薪资也涨了,最终接受了这份工作。 而在深圳三和人才市场、上海郊区桥洞这些地方,还有另一类年轻人的生活故事。 2018年,一部纪录片让“三和大神”走进公众视野,他们靠日结工作过活,干一天能歇三天,有钱就住十元一晚的旅店,没钱就露宿街头或桥洞,心态从容得很,不焦虑也不参与社会竞争。 有人觉得他们消极,但走近了才发现,这更像一种对传统就业模式的反叛。 在北京马驹里,李华的经历很有代表性。 2003年初中毕业就去服装厂打工,连续工作20多小时,月薪才两三百。 偶然听到老板让采购肥肉“让工人吃腻”的话,再看到干了十几年的工友没积蓄还显苍老,他果断离开了工厂。 后来辗转做销售、创业都没成,35岁后只能做临时工作。 但他在马驹里过得挺自在,20元的床位、7元一顿的饭,每天工作12小时赚280元就够生活。 现在他开始拍视频记录基层劳动者的日常,说“过好当下比啥都重要”。 上海郊区的桥洞下,还有位“桥洞大神”把栖身之处叫“快乐斋”。 他之前做兼职月入五六千,但在上海付完房租水电,剩下的钱只够吃喝交通,根本攒不下钱买房。 想通后,他每隔几天接次日结工赚一两百,够花十几天就回家休息。 桥洞里有净水设备、太阳能供电,他养着猫狗,晚上在河边烧烤,说这就是自己向往的生活。 更特别的是上海一对年轻夫妇,他们是“Fire群体”的代表,靠财务自由提前退休。 夫妻俩有两套房子、130万积蓄,出租一套每月能收1万租金,加上每月4000元理财收益,足够支撑生活。 之前网店停业和长辈去世让他们醒悟,与其在竞争里耗着,不如珍惜当下。 现在他们请了家政,给女儿报了兴趣班,把49平米的房子改得温馨雅致,说“金钱不是核心,欲望的方向才重要”。 这些不同的生活选择背后,藏着相似的现实困境:就业市场的压力、年龄带来的门槛、高生活成本的挤压,还有对生命意义的不同思考。 有人在被动隐瞒中焦虑挣扎,有人在主动求职中自我调节,有人在非传统生活里寻找认同。 深圳女生躲衣柜的事之所以引发争议,或许是因为大家在她身上看到了生存焦虑的影子,却又发现这焦虑被裹上了“7000万房子”的外壳,少了真实的无奈,多了刻意表演的嫌疑。 在真正的失业困境里,更多的是普通人在就业寒冬里的挣扎、在家庭责任前的愧疚,或是在现实压力下对生活方式的主动调整。 生活本就没有标准答案,有人选择在传统职场里坚持,有人选择在灵活就业中喘息,有人选择提前规划人生节奏。 但无论哪种选择,真实的困境值得关注,刻意的流量表演终究会失去温度。

0 阅读:160

猜你喜欢

红尘里面看

红尘里面看

红尘旧梦情难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