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再一次向全世界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由于日本缺少稀土,又依赖稀土,所以他们想了一个办法,自己去挖泥巴来提取稀土。 这个听起来有些费劲的办法,实际上是他们在被逼到绝境之后,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2010年,我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宝贵资源和脆弱的环境,开始合理调整稀土的出口政策。 这个调整对于日本来说,不亚于一场剧烈的产业地震,因为他们国家引以为傲的整个高科技体系,命脉几乎完全掌握在我们的稀土供应上。 无论是手机屏幕、电动车马达还是精密仪器,都离不开稀土,而过去日本超过九成的稀土,都来自中国。 供应链突然收紧,日本的企业立马就感受到了寒意,稀土价格一天一个价,生产成本急剧攀升,有些工厂甚至面临停产的风险。 就是在这样一种被卡住脖子的困境下,日本清醒地认识到,完全依赖别人是行不通的,必须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于是,他们将目光投向了那片深邃而神秘的海洋,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深不可测的海底。 2012年,日本的科考团队在南鸟岛附近的海域,发现了一个储量惊人的稀土泥矿床。 据估算,这里的稀土储量高达1600万吨,理论上足够全世界用上好几百年,这无疑是一座沉睡在海底的巨大宝藏。 但喜悦很快就被现实的挑战所冲淡,这片宝藏静静地躺在5000多米深的黑暗海底,那是一个人类从未进行过商业开采的极限区域。 巨大的水压可以轻易压扁钢铁,想把稀土从泥巴里挖出来再运到海面,每一步都是世界级的技术难题。 面对这样的困难,日本展现出了他们那种特有的执着,下定决心要不惜代价,把这项技术攻克下来。 他们投入了巨额的资金和科研力量,花了将近十年的时间进行准备和研发。 到了2022年,他们的第一台深海采矿设备终于下水试验,但结果并不理想,设备在下潜到2500米的时候,机械臂就被巨大的水压卡住了。 这次失败没有让他们放弃,团队回去后又进行了两年的技术改进和升级。 2024年,他们带着新设备再次出征,这一次总算成功下潜到了5500米的深度,并且从海底捞上来了一小桶珍贵的稀土泥。 对于日本来说,能捞上这一小桶泥巴,就已经算得上是历史性的技术突破,让他们看到了摆脱资源困境的一丝曙光。 但就在日本为了这一小桶泥巴的成果而欢欣鼓舞的时候,作为全球稀土格局主导者的我们,却早已在另一个更高的维度上,展开了深海战略的全面布局。 当日本还在摸索如何下潜的时候,我们已经集结了全国最顶尖的高校、国企和科研院所,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目标明确,就是要全面掌握深海采矿的核心技术。 2024年,就在日本宣布他们成功取样的消息后不久,中国的“海龙”号深海采矿车正式亮相,它的出现,直接改变了这场竞赛的格局。 “海龙”号的设计目标不是去海底捞一桶泥巴作为样品,而是一台能够在6000米超深水下进行大规模、高效率、智能化采矿作业的真正意义上的工业装备。 它不仅能稳定地在复杂的海底行进,还能在开采的同时智能筛选出高品位的矿料,其作业效率和技术水平,与日本的取样设备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随后的海上试验中,“海龙”号在中国南海的相关海域表现堪称完美,轻松完成了各项采矿任务,证明了我们已经具备了向深海索取资源的强大能力。 日本那种不计成本、反复钻研的“工匠精神”,在面对绝境时的确令人敬佩,展现了一种不服输的韧性。 但是,这种小作坊式的精雕细琢,在面对我们这种体系化、工程化、战略化的强大国家力量时,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我们不仅稳固了陆地上的稀土主导地位,更是通过深海技术的突破,将未来全球资源竞争的主动权,更加牢固地掌握在了我们自己手中。
一纸承诺墨迹未干,印度的算盘珠子已经拨得噼啪作响。中国刚放行了一批稀土材料,整整
【131评论】【5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