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外资品牌在中国总共有三条路,我大概总结了一下:
第一条,继续维持合资的品牌、定位、车型。这条路需要合资品牌拿出更大的资金投入加入中国市场的竞争,需要为品牌打造卓越且领先的新能源平台、技术,甚至要投资或入股中国的电池、电站、智驾,只有这样才能做出足够优秀的中高级车。
这类的代表是大众和别克。大众分别向小鹏、上汽合作了相应的中高级纯电平台,大众选择了上汽星云E1架构和小鹏G9的架构,都是定位很高的平台。别克则在依托过去的研发体系在中国投资了「逍遥架构」里面包含了纯电、增程、插混三个整车平台,全系双叉臂、五连杆,也无疑是高级平台,为此打造了豪华系列「至境」。
第二条,整合中国已有资源整合中国新能源技术。这是一条向下竞争的道路,尤其是东风日产、广汽丰田、一汽丰田为主,合资方无法提供足够的新能源技术,也没有放权加大中国市场的投入,中方勇敢站出来寻求突破。
一汽丰田向比亚迪定制相应产品,广汽丰田结合广汽集团相应的产品,结合合资品牌过去的优势,同时对已有进行包装,以高品牌、同价格的方式加入竞争,也取得了不错的销量,尤其是广汽丰田铂智3X。
东风日产的主动权更大一些,结合日产全球的设计风格以及中方的平台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利用东风日产以往的技术、资源,背靠东风日产研究院,向日方证明有开发热门新能源产品的能力。通过过去产品的整合打造出来的东风日产N7也以史低的价格直接和小鹏Mona03竞争,也是节省成本、定价优先思路。
这种方式的后果就是缺乏持续和规划。
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本田,本田依旧很努力的保持对纯电动车的研发,广汽本田P7、东风本田S7都是如此,只是说这种方式到底能不能制造出来口碑爆炸的产品,销量能不能再上一个台阶?我觉得这种思路跟之前上汽通用研发别克E5、别克微蓝7有点相似。
第三条,特斯拉路线,不靠别的就靠硬实力,在中国投资工厂建设,出口,软件、硬件都掌握在自己手里。
上面三条路之外有一堆产品被落下了,外资品牌基于全球平台打造的相应的产品在中国市场投放之后没有取得优秀的销量,这里面包含了大众MEB平台、通用奥特能平台...我觉得这类产品是非常优秀的,也觉得此类产品的竞争力非常强,唯一的难点是海外研发,使得这些车的成本居高不下。大v聊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