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应该弯道超车,也没有资格搞工业4.0!”经济学家许小年在2024年接受采访时表示:跨越式发展是抄近道,说白了就是投机主义。 可现实中国的发展速度,却反而打脸了他这个言论! 2024年初,经济学家许小年的一番话在制造业圈掀起波澜。 他公开断言中国应当严格遵循工业革命发展顺序,从电气化到自动化再到智能化,认为跳过基础阶段追求工业4.0是“不切实际的投机”。 这番“必须按部就班”的论断,很快在产业界引发热烈讨论。 但中国经济运行的真实数据给出了有力回应。2024年第一季度,全国GDP同比增长5.3%,其中制造业贡献突出,增速达6.0%。 在广东东莞的智能车间里,老师傅通过智能终端操控机械臂完成精密作业;山东青岛港的桥吊接入物联网系统后,装卸效率提升近四成。 这些场景生动展现了中国制造的独特智慧,不是推倒重建,而是用智能技术赋能现有工业体系。 具体领域的突破尤为亮眼:一季度新能源汽车出口量突破130万辆,同比增长超30%,国产电动车在欧洲市场份额持续扩大; 中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总量三分之一,本土品牌开始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国产大飞机C919投入商业运营,累计获得订单超千架。 十年前还处于技术引进的领域,如今已成为创新策源地。深圳企业的智能控制系统被德国百年工厂采用;中国研发团队利用人工智能优化电池材料结构,显著提升能量密度。 在苏州工业园区,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47名研发人员,这样的创新密度吸引着跨国企业研发中心纷纷落户。 国家层面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系统性地推动九大重点领域协同发展,避免了碎片化升级的局限。 部分企业也曾陷入“重设备轻管理”的误区,采购大量机器人却忽视系统整合;有些示范工厂追求表面效果,忽视基础工艺提升。 但务实的企业已找到方向:工程机械企业将数十年经验转化为数字模型,实现设备远程诊断;科技公司用“软件定义制造”重构产线,产品研发周期缩短过半。 这些实践印证了弯道超车的本质,不是走捷径,而是通过技术创新开辟新赛道。 19世纪化肥应用彻底改变传统农业,今天中国制造业的智能转型同样具有开创性意义。 当国产高端图像传感器装备旗舰手机,当自主工业软件助力欧洲工厂升级,这些成就已超越“资格论”的讨论范畴。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在全球智能制造专利占比达37%,这个十年前不足10%的领域,如今已成为中国创新的新高地。 回看这场讨论,中国制造用实际成果给出了最好回应。从“代工基地”到“创新源头”,从技术引进到模式输出,产业升级的道路永无止境。 在这场全球创新竞赛中,中国已从跟跑者变为并跑者,并在多个领域成为领跑者。 那些关于“能不能”的质疑,终将被时代发展的洪流所淹没。
“中国不应该弯道超车,也没有资格搞工业4.0!”经济学家许小年在2024年接受采
竹韵清风起
2025-07-12 16:50:0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