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毛主席视察武汉,在得知王盛荣只是建筑局里的一个副处长时勃然大怒,伟人当即下令:“提拔他为厅长,享受副省级待遇。”那么这王盛荣是什么人,和毛主席又有什么关系呢? 王盛荣,1901年出生在湖北阳新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那年头,农村孩子能吃饱饭就不错了,别提读书识字。可王盛荣偏偏不甘心,他从小就聪明好学,硬是靠着自学认了字,后来还考上了师范学校。这在当时,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毕业后,他当过小学老师,也干过杂活,但心里总憋着一股劲儿,想干点大事。 20世纪20年代,国内风起云涌,革命的火苗到处烧。王盛荣受到影响,毅然投身革命,加入了共产党。那时候,共产党还很弱小,干革命就得豁出命去。王盛荣不怕,他跟着队伍东奔西跑,搞宣传、拉队伍,慢慢成了个靠得住的骨干。他的性格也挺实在,做事踏实,不爱吹牛,这点后来让毛主席特别看重。 说起王盛荣和毛主席的交情,得追溯到1927年的秋收起义。那会儿,毛主席带着队伍在湘赣边界打游击,情况艰难得很。一次战斗中,队伍被敌人围困,差点全军覆没。王盛荣当时就在附近,带着一小队人马拼死突围,把毛主席和主力部队救了出来。这事儿虽说没啥详细记载,但后来毛主席多次提到,说王盛荣是他的“救命恩人”。 救命之恩可不是随便说说的。毛主席这人重情义,对待战友尤其如此。从那以后,他对王盛荣就多了一份信任。之后的岁月里,两人虽然不常碰面,但这份情谊一直没断。王盛荣也没仗着这层关系瞎搞,他还是老老实实干活,跟着党走,从没想过要啥回报。 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王盛荣的名字不算显眼,但他干的事儿一点不含糊。他主要负责后勤和地方工作,管过粮食、搞过基建,还组织过群众支援前线。这些活儿听起来不起眼,可在战争年代,没后勤哪来的胜利?王盛荣就是那种不吭声但能把事儿办妥的人。 有一次,部队急需物资,他愣是带着人连夜赶路,把粮食送到前线,硬生生保住了一场战役的胜局。毛主席听说后,特意让人表扬他,说:“这种同志,才是咱们的脊梁。”这话听着简单,可分量不轻。王盛荣就这样,默默干着自己的活儿,没想着出风头。 1949年新中国成立,王盛荣被调到武汉,进了建筑局干副处长。这职位说高不高,说低不低,但他还是那副老样子,干活认真,不爱张扬。别人都忙着升官发财,他却一心扑在工作上,修路、盖房,忙得脚不沾地。谁能想到,就是这么个不起眼的人物,竟然跟毛主席有那么深的交情? 1957年,毛主席来武汉视察,随口问了句:“王盛荣现在干啥呢?”一听他还是个副处长,毛主席火了。他觉得,像王盛荣这样为革命流过血汗的人,不该就这么窝着。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幕——伟人拍板,提拔他当厅长,还得享受副省级待遇。这事儿传出去,很多人都不信,可事实就是这么硬核。 毛主席为啥这么看重王盛荣?除了救命之恩,还有他对王盛荣人品的认可。毛主席说过,王盛荣这人“实诚,能干,不贪功”。在伟人眼里,这种品质比啥都珍贵。提拔王盛荣,不光是还个人情,更是要让大家看看,革命靠的是这种默默奉献的人。 后来,王盛荣当了厅长,依然低调,没啥架子。他把工作干得有声有色,退休后也过得挺朴素,没给后人留下啥特别的遗产。他的故事,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可那份跟毛主席的情谊,却成了历史里的一段佳话。
邓小平晚年忆三陈:最痛惜陈赓,最心疼陈再道,裁军时他牺牲太多陈赓,1903年出
【2评论】【5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