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人民再次选择了米莱。 米莱在阿根廷的改革确实有不少亮点。就拿汽车销量来说,

赵财苗 2025-07-12 00:43:03

阿根廷人民再次选择了米莱。 米莱在阿根廷的改革确实有不少亮点。就拿汽车销量来说,2025年4月阿根廷汽车销量54,001辆,同比增长63.9%,1 - 4月累计销量216,458辆,同比增长83.9%。这表明阿根廷人的消费能力在提升,经济形势有较大改善。 他上台后的一系列改革,像废除比索推行美元化、解除价格管控、砍掉政府补贴等,虽被认为简单粗暴。但结果是阿根廷没崩,通胀率从2022年的95%,2023年的143%,降到今年10月的2.7%,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也许他真的找准了阿根廷经济的病根,他能再次被阿根廷人民选择,也是有改革成效作支撑的。 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菜市场里,卖牛肉的摊主佩德罗最近总在秤盘上多放一片肉。“以前顾客买两公斤要犹豫半天,现在直接说‘来五公斤’,”他擦着油腻的围裙笑,“钱包鼓了,谁还在乎那点零头?”这种底气,是米莱上台前想都不敢想的——2023年那会儿,佩德罗每天要改三次价签,比索贬得比菜市场的烂菜叶还快,有老太太拎着一麻袋钱来买面包,看着都让人心酸。 美元化这步棋,当初差点把阿根廷吵翻天。中央银行的老职员回忆,废除比索那天,银行柜台前的人排到了街上,有人哭着把毕生积蓄换成美元,有人举着“保卫国家货币”的牌子抗议。米莱在电视上举着美元钞票喊“这才是硬通货”时,多少人觉得他疯了?可现在,超市货架上的价格牌三个月没换过,主妇们再也不用算着汇率囤日用品,连街头卖艺的吉他手,琴盒里都开始收到美元硬币。 改革的阵痛藏在细节里。被砍掉的政府补贴里,有穷人的取暖煤补助,有公交公司的运营补贴。去年冬天,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公交票价涨了三倍,有老人凌晨四点就去站台等车,就为了赶在涨价前坐首班车。米莱那会儿走到哪都被人扔鸡蛋,总统府的窗户被涂鸦写满“冷血”,可他愣是没松口——后来发现,省下的补贴被投进了中小企业贷款,那些靠微贷开起小餐馆、修鞋铺的人,现在成了米莱最坚定的支持者。 汽车销量暴涨的背后,是普通人对未来的信心。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做过个调查,2023年只有17%的家庭敢贷款买车,现在这个数字涨到了59%。出租车司机马里奥换了辆新丰田,他指着仪表盘说:“以前加油得按小时算汇率,现在加多少美元就是多少,踏实!”更有意思的是,进口车占比从60%降到了32%,本土组装的菲亚特卖得最好——不是爱国情怀突然爆发,是解除价格管控后,本土车企终于敢更新生产线了。 当然,质疑声从没断过。经济学家索菲亚在专栏里写:“通胀降了,可贫困率还在28%,那些靠政府救济过活的人,日子比以前更难。”她没说错,布宜诺斯艾利斯郊外的贫民窟里,孩子们还是光着脚跑,只是眼神里少了点绝望——社区门口新开了家公益食堂,老板是个靠美元化政策赚了钱的出口商,每天免费发500份牛肉饭。 米莱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把复杂的经济问题简化成了“要么忍要么变”的选择题。阿根廷人尝够了温水煮青蛙的滋味,宁愿被猛药呛得咳嗽,也不想再被通胀慢慢耗死。就像足球场上的换帅,哪怕新教练打法粗暴,只要能赢球,球迷就愿意为他欢呼。 只是改革这事儿,从来不是一锤子买卖。美元化让阿根廷绑上了美国经济的战车,美联储一加息,他们就得跟着捏把汗;砍掉的补贴能省一时的钱,可公共服务的窟窿总得有人填。米莱再次当选,更像拿到了一张续写改革的草稿纸,能不能把“短期成效”写成“长期答案”,还得看他能不能在猛药之外,多加点兼顾公平的“调味剂”。 菜市场的佩德罗说得实在:“谁当总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卖的牛肉能值个实在价,我儿子能安心上大学。”这话,或许就是阿根廷人最朴素的选票逻辑。

0 阅读:28

评论列表

用户16xxx91

用户16xxx91

1
2025-07-14 19:23

这么快就洗地

赵财苗

赵财苗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