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脚刚警告完中国,后脚就动真格了!印度二话不说,猛砸250亿卢比,下定决心要自己开采稀土。 今年4月,针对美国挑起的关税战,咱们对钐、钆、铽、镝等7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这一政策可把印度打了个措手不及。 因为全球90%以上的稀土加工产能都在中国,而印度汽车、电子、国防等关键行业,长期依赖中国的稀土永磁体。 稀土永磁体是电动汽车电机、传统汽车发电机的核心材料,而印度80%以上的稀土磁铁依赖进口,其中大部分来自中国。 更要命的是,印度汽车制造商协会(SIAM)的数据显示,若稀土短缺问题得不到解决,从今年8月起,多家车企可能被迫停产,部分车型生产可能延迟2到6个月,价格预计上涨5%到8%。 像印度最大汽车制造商玛鲁蒂铃木,已经因为稀土部件短缺,削减了电动汽车产量目标。 不只是汽车行业,电子、国防、清洁能源等领域也跟着遭殃,印度90%的笔记本电脑、80%的太阳能电池板依赖中国供应链,而这些产品都离不开稀土材料。 国防领域更夸张,印度国防部最近启动全面军购审查,要求“军机上不准出现一颗中国螺丝钉”,但现实是,印度军工所需的钨、钼等稀有金属,60%以上从中国进口,连S-400防空导弹系统都得依赖中国的制式转换模块。 面对困境,印度一边谴责中国“将稀土武器化”,一边又不得不低头谈判。 印度商务部长戈亚尔6月10日公开表示,印度正通过外交渠道与中国沟通,希望中方批准稀土出口许可。 但这位部长在谈判时不忘泼脏水,声称中国“不值得信赖”,还呼吁各国在供应链中,寻找“可靠合作伙伴”。 这种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逻辑,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为了自救,印度政府最近也是动作不断,除了250亿卢比的稀土永磁体产业扶持计划,还启动了1630亿卢比的“国家关键矿产使命”,向私营企业开放稀土勘探许可,并计划在七年内支持三到四家大型企业,用本土原料生产4000吨钕镨磁体。 印度还试图通过“四方安全对话”(Quad)等平台,与美日澳合作构建替代供应链。 这些措施到底能不能见效吗,咱来对比一下美国的情况。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数据,美国稀土储量约1200万吨,印度只有690万吨,而且人家技术积累还非常深厚。 比如美国MP Materials公司,不仅重启了加州芒廷帕斯稀土矿,还在得克萨斯州建设全集成金属与磁体制造工厂,计划2028年前实现年产1万吨稀土磁体的目标。 五角大楼更是直接投资4亿美元入股该公司,承诺以底价收购其产品,并联合金融机构提供11.5亿美元融资。 即便如此,美国稀土加工技术仍落后中国20年,短期内难以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印度的问题就更严重了,首先是技术短板,中国掌握的串级萃取提纯技术,能将稀土纯度提升至99.9999%,而印度仅能处理初级矿石,重稀土分离纯度不足95%,根本无法满足电动汽车、军工等高阶需求。 再就是成本问题,开发一座新矿山需要400亿至800亿卢比,且需长达十年的准备期,而印度250亿卢比的投资,连一座中型矿山的开发成本都不够。 更要命的是,印度稀土储量中适合生产永磁体的轻稀土,占比不足20%,重稀土更是稀缺,这意味着即便投入巨资,也难以实现自给自足。 还有基础设施和人才缺口,印度稀土矿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海滩,品位低、提取难度大,且缺乏配套的运输和电力设施。 而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优势,是经过数十年从矿山开采到磁体制造的全产业链布局形成的,印度要复制这种模式,不仅需要天文数字的投资,还得解决技术封锁、人才短缺等一系列难题。 印度的自救计划还有一个致命伤——时间,印度稀土战略储备仅够维持3个月,而其规划的稀土永磁体项目,前两年是准备期,正式生产要到2027年才开始。 这就好比一个人已经饿到奄奄一息,却被告知要等三年才能吃到饭,黄花菜都凉了。 更有意思的是,印度的“自救”还得看中国脸色,根据拟议的政策蓝图,印度企业生产的稀土永磁体中,至少50%的钕镨氧化物必须来自本土,到第五年这一比例要升至80%。 但印度国有稀土有限公司的产能有限,若无法满足需求,企业仍需向中国采购原料。 而中国《稀土开采和稀土冶炼分离总量调控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未获得指标的企业不得开展生产活动,这等于捏住了印度稀土产业的“七寸”。 这么看来,印度250亿卢比的稀土投资,更多是政治姿态而非务实之举,要真正实现稀土自主,印度不仅需要投入数千亿卢比的资金,还得在技术研发、基础设施、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长期布局。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凭借全产业链优势和技术壁垒,仍将牢牢掌握全球稀土市场的主导权,印度若想在稀土领域与中国竞争,恐怕还得再修炼个十年八年。 信息源:《美媒:为减少对华依赖,印度拟投资250亿卢比扶持稀土产业》,观察者网,2025年7月9日。
前脚刚警告完中国,后脚就动真格了!印度二话不说,猛砸250亿卢比,下定决心要自己
柳淮蕊
2025-07-11 23:11:14
0
阅读: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