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战士张思德烧煤炭时遇难,警卫队长提议就地安葬,却遭到毛主席拒绝。毛主

底层史观吖 2025-07-11 15:32:48

1944年,战士张思德烧煤炭时遇难,警卫队长提议就地安葬,却遭到毛主席拒绝。毛主席发火:“必须把遗体抬回来,还要给他开追悼会!”

一个普通战士的离世,为何让毛主席如此重视?背后故事,感人至深。

张思德 1915 年出生在四川仪陇。他家穷到什么地步?父亲常年给地主打工,四处漂泊。张思德刚出生时,连口热乎饭都吃不上,全靠邻居接济才活下来。

更不幸的是,他不到 7 个月大,母亲就去世了。是婶母刘光友收养了他。从 6 岁起,张思德就得下地干活,砍柴、放牛,帮家里挣口粮,小小年纪就尝遍生活的苦。

1933 年,转机来了!红四方面军解放仪陇县。张思德听说红军是为穷人撑腰的队伍,立刻报名参加少先队,还当上了队长。

同年 10 月,他正式加入红军,成为县独立团的通讯员。在瓦子寨战斗中,张思德表现勇猛,立下战功。后来,他进入列宁小学学习文化和军事。

毕业后,张思德被调到省军区当交通员。入团后,他还当上特务连班长,一步步成长为优秀战士。

1935 年,张思德跟随红四方面军踏上长征路。这一路艰难险阻,爬雪山、过草地,不少战士没能挺过来。而张思德更是两度穿越这些 “死亡地带”。

在反六路围攻战斗中,他右腿两次受伤。伤口疼得钻心,但他咬着牙冲进敌阵,硬是缴获了两挺机枪,战友们都喊他 “小老虎” 。

全面抗战爆发后,因为长征时受的伤没好利索,张思德没能上前线打鬼子,留在陕北养伤。伤好后,他被安排在八路军留守处警卫连工作。

1942 年,延安发起大生产运动。冬天快到了,部队急需大量木炭取暖。领导为啥找上张思德?因为他入伍前就有烧炭经验。

接到任务,张思德没二话:“保证完成!” 他琢磨着,不仅要多烧炭,还得烧出好质量。

为了提高效率,张思德天天研究烧火技巧,反复改进出炭流程。别人烧一窑炭要 10 天,他硬是缩短到 7 天。

有一个月,他带着战友们烧出 5 万多斤木炭,超额完成任务。

1944 年 9 月 5 日上午,为了赶在大雪前多备些炭,张思德和战友挖了新窑洞。谁能想到,危险正在逼近。

在修整窑洞时,突然 “轰隆” 一声,窑洞塌了!千钧一发之际,张思德一把推开身边战友。战友得救了,可他自己却被埋在废墟里。

等大家挖开土堆,发现张思德已经没了气息,年仅 29 岁。

警卫队长古远兴赶紧向毛主席汇报。毛主席当时正在工作,一听消息,手里的笔都放下了,着急问:“人救出来没有?”

古远兴红着眼眶摇头:“没救过来,牺牲了。”

毛主席沉默了好一会儿,接着问:“窑洞怎么会塌?建在什么地方?”

“半山坡上。” 古远兴回答。

毛主席又问:“你去现场看过吗?”

“没去成,实在走不开。”

听完这些,毛主席严肃批评:“连选址都不调查,这就是官僚主义!官僚主义是要出人命的!”

后来查明,挖窑洞得选背风、土质紧实的地方才安全。张思德出事的地方草多树高,土质松软,树根还影响窑洞承重,这才导致坍塌。

毛主席特别痛心,说:“战场上牺牲没办法,可后方生产不应该死人!”

他又问:“张思德的遗体现在在哪?” 得知还在塌方的窑洞里,毛主席急了:“赶紧挖出来!山里狼多,得派人守着!后事准备怎么处理?”

古远兴解释:“离延安 60 多里,现在人手紧张,就地安葬能省人力。”

毛主席直接否定:“胡闹!必须抬回来!遗体收拾干净,衣服装棺材里,还要开追悼会!”

古远兴不敢耽搁,立刻按指示办。等一切安排好,他向毛主席报告:“连他那双舍不得穿、打篮球才穿的胶鞋,都放进棺材了。”

毛主席又问起追悼会安排,古远兴说正发愁没人讲话,想请主席讲,但又怕耽误工作。

毛主席当场表态:“我去!一定抽时间讲!”

1944 年 9 月 8 日下午 3 点,1000 多人聚集在延安,为张思德举行追悼会。

毛主席走到遗体前,深深鞠了一躬,随后发表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演讲:“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他的死比泰山还重!”

张思德一辈子没当过大官,没干过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用生命践行了 “为人民服务” 五个字。

直到今天,无论是抗震救灾的前线,还是乡村振兴的基层,无数人都在传承张思德精神。

他告诉我们:平凡岗位上,只要心里装着人民,一样能做出伟大的事。

0 阅读:8
底层史观吖

底层史观吖

真实的历史文化作品,爱公道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