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期《印度的种姓制度》

今日分割 2025-07-11 15:10:30
最早的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为了区分自己与本地人而产生的社会等级制度,后来逐步变成世袭的“出生决定命运”的制度。 1. 种姓制度的起源: • 最初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只区分三种社会阶层:祭司、武士、平民; • 那时种姓还不是世袭,也没有禁止通婚; • 但为了防止与本地人混合,逐步发展为“种姓”(Varna)制度; • “种姓”一词原意是“肤色”,代表以肤色区分阶级。 2. 种姓制度神话来源: • 来自《梨俱吠陀》记载:神创造人类时,从身体不同部位诞生不同阶层: • 口 → 婆罗门(祭司) • 胳膊 → 刹帝利(武士) • 腿 → 吠舍(商人) • 脚 → 首陀罗(劳工) 3. “四分格式”逐步形成: • 社会地位逐渐固定为“四种种姓”; • 本地人(达陀人)被视为最低种姓或“贱民”,甚至不被算作种姓内; • 还出现“再生族”概念:前三种种姓可通过祭祀“重生”,首陀罗没有资格。 4. “业”与“轮回”结合为理论基础: • 到中国魏晋南北朝时被译为“种姓”或“种性”; • 后来印度教发展出“因果报应”思想:一个人今生的阶级地位,是前世行为决定的; • 所以,“出生低贵,是你前世做了好或坏事的结果”。

0 阅读:3
今日分割

今日分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