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材生也怕失业:太学怎么被科举干倒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听起来多么体面,多么理想,可一旦置入现实之中,尤其是放到那个以“忠君爱国”为最高纲领的封建时代,这些光鲜的词语就会变得沉重。 太学曾是王朝教育制度的门面,是帝王意志下孕育的“圣贤工厂”,可这座工厂最后却失控了。 等到大批寒门子弟通过另一条赛道——也就是科举——挤进官场,太学原先的光环,就像阳光下的冰壳,迅速崩塌。 早在西周,太学的雏形就已出现,那时候还叫“大学”“辟雍”或者“泮宫”,不同的诸侯、不同的等级,有不同的称呼。但本质是一样的:这是皇权的延伸,是治理术的一部分。 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说了句“养士大者,莫大于太学”,便捧出一条大道来,儒学成了国家思想,太学则是这套体制的育人工具。 从汉代到隋唐,太学的功能看似稳固,其实早已埋下隐患:贵族子弟为主,流于形式,学问被“家世”遮蔽,读书成了阶层自娱。 这种局面在北宋初期暴露得尤其彻底。 建国初年,国家需要大量熟悉典章制度、能写能断的文人,可偏偏太学已经名存实亡。贵族子弟混吃等死、假读真玩,老师“走过场”,学生“混日子”,太学活像一个躺平者的避风港。 朝廷里清醒的人开始焦虑,这种“教育荒”再持续下去,江山不说立刻易主,起码也不会好过。 王安石出场的时候,正值这种局面。 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太学守护者”,相反,他更像是个制度工匠。他看得很清楚,太学的毛病不是出在教学本身,而是在于它既当“学校”又想当“仕途入口”,双重身份的错位让一切走了样。 三舍法就是他开的药方:分级晋升、层层考评、品行与学业并重,表面上是教学制度的改革,实则是在重塑太学的身份边界。 王安石试图用制度来筛选真正有才干的人,而不是仅凭出身或人情。 三舍法推行之初,确实立竿见影。 一大批并非出身贵门的青年被纳入太学体系,有人说那时候的太学生,早晨朗诵《尚书》,晚上争论时政,老师忙着讲经解义,学生则在笔记上密密麻麻记满分析推断。 教学变得有温度,学风也有了骨头。 甚至连一些老学究都感慨:几十年来,头一次看到太学里有了点“书院”的味道。 但问题也不远,三舍法的一大核心,就是让老师(即学官)既教书也评人,既培养也推荐。 这就像让教练既当裁判又决定谁进国家队。你能设想结果会好吗?学官和学生的关系变了味,不是纯粹的师生,而更像是某种“利益共同体”。 学生奉承老师,老师提拔学生,才能和品行逐渐被“会做人”“会送礼”“会投机”所取代。 从制度设计角度看,三舍法并没有错,它比之前的贵族垄断模式进步得多。 但一旦放进封建社会这口大锅里,哪怕是一锅好汤,也能煮出一股陈腐味。不久之后,学生们发现,努力读书远不如投好老师所好来得实际。有些内向、不善言辞但成绩优秀的学生,反而被认为“孤傲”“不合群”,而那些巧嘴滑舌者成了升舍常客。学术讨论也逐渐变成了“争宠技巧”。 一时间,“太学生”这三个字,不再让人想到经学与理政,而变成了权力温床的代名词。 更麻烦的是,学官自身的晋升,也要看他们“培养”了多少官员。这就更激化了“带关系走后门”的生态。有学官甚至为了一己之利,把手底下的学生全都打造成“门生部队”,等他们入仕之后,反过来在朝廷中形成小圈子。这种人事结构一旦形成,国家机器的运行也被架空。 封建帝王最忌讳的,就是臣下之间结成稳固的“第二权力网络”。所以朝廷虽然一度依赖太学,也一度力图削弱它,最终的态度就变得暧昧——既想用它出人,又怕它出“事”。 于是,有些聪明的学子开始转向。太学之门再大,也有个门槛;太学之路再正,也有弯道。可科举不一样。你只要敢考,就有可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哪怕是个种田人家,只要儿子肯读书、考试过关,也能入仕做官。这种平民通道虽不完美,但比太学少了许多“猫腻”。更重要的是,科举是“盲审”,不看门第,不见老师,不认裙带。对于那些对太学失望透顶的年轻人来说,科举成了最后的希望。 北宋朝廷也意识到,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方面的效率和公平性,已经超过了太学。 尽管曾有过“废科举、唯学校取士”的短暂试验,但很快便被现实打回原形。 太学终究不能成为取士的唯一渠道,因为它与权力关系太近,太难独善其身。相比之下,科举制度虽然也不是纯净水,却至少能在更大程度上防止人情操作、家族垄断。 太学的衰落,其实不仅仅是教育制度的问题,更是政治结构的投影。 教育,终归得回到它该走的路上去。不是仕途起点,不是权力通道,也不是贵族的名利场,而是培养独立思考者、理性分析者、有能力又有担当的人。 太学失守,就失在“教育”变成了“选官”。 讽刺的是,太学越努力证明自己是人才之源,越容易成为投机者的天堂;而科举越坚持只看卷面成绩,越能赢得普通读书人的尊敬。 说到底,古代中国太学的落败,并不是教育自身的问题,而是权力过多干预教育的结果。
古代高材生也怕失业:太学怎么被科举干倒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
不急不躁文史
2025-07-11 14:36:3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