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飞书今年的发布会全程,颇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味道。 这指的不仅是飞书一口气正式发布了知识问答等新功能,亦或是把以前就有的多维表格、飞书开发套件等功能做了重新的AI定向,而是在于飞书非常「郑重地」将AI应用成熟度做出了一套通俗易懂的模型,制定行业标准的迫切心情溢于言表。 这个模型很简单,也是基于目前AI行业公认的自主性分级框架上创造出来的,飞书承诺日后发布的所有功能都会进行等级标注,以确保企业在选择时的透明程度: M1:概念验证,只做内部演示,别对外发布 M2:早期试用,给愿意尝鲜的用户用 M3:成熟应用,可以大规模使用了 M4:完全成熟,几乎什么场景都能用 其实这件事对行业的意义,是远甚于飞书本身的,它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飞书在AI时代里的经营理念,也就是只有通过降低中国企业对AI的理解门槛,同时提高AI应用的普适性,SaaS行业才能把故事继续讲下去。 所以整个发布会,都在围绕着CEO谢欣口中「让AI真能用,真落地」的主题展开,毕竟对于万千企业而言,炸裂型的叙事是讲不通的,务实的价值才高于一切。 比如今年刚出的战略级产品飞书知识问答,它最大的亮点是帮助企业绕开了搭建知识库这个冗长繁琐的过程,通过飞书本身的信息整合能力,大到行业市场分析,小到某条聊天记录,用户都能用这个框去获取符合权限的答案。 更重要的是,飞书知识问答是建立在每天在企业内发生的创作、交互之上的,所以它也是飞书体系化战略的成果之一,用通俗的话讲,越是深度使用飞书的企业,就愈发能体验到知识问答的好用。 谢欣在发布会上说得也很直白:以往人们的印象是知识密集型企业在使用飞书,而现在逻辑发生了改变,用飞书的企业知识变得更密集了。 还有一个很让人动容的场景是,飞书提出「先进团队 先用飞书」的口号大概是4年前,当时客户LOGO墙上虽不乏优秀企业,但规模化还只是飞书的一种愿景。 然而4年光景,这面LOGO墙的队伍不断壮大,在很多竞争激烈的行业里,使用飞书的头部企业比例大多已经过半,「先用飞书」的形容,在客观事实上已经快要成了「都用飞书」。 在SaaS历史如此坎坷的背景里,飞书的成就,还是很值得感慨一下的。
看完了飞书今年的发布会全程,颇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味道。 这指的不仅是飞书一
简夕科技
2025-07-10 22:21:3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