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重建防线遏制俄军推进:缩短防区、隐藏据点、应对新战术 来源:Politico 随着俄军在战场上的战术不断演变,乌克兰正对其防御体系进行系统重建,试图以新形式的防线抵御持续推进的俄罗斯部队。 从“大防线”到“小节点” 据乌克兰国防部长鲁斯捷姆·乌梅罗夫透露,俄军正逐步放弃传统的大规模装甲突击,转向由小股部队和无人机配合作战的“蚕食战术”。对此,乌方已调整防御战略,构建更小型、更隐蔽的据点,以减少无人机打击的效果。 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亚历山大·西尔斯基表示:“如今最有效的防御阵地,是仅由一个小组士兵(排级或更少)守卫的战壕或地洞。这类阵地使敌方攻击型无人机更难奏效。”新一代防御结构不再延伸数公里,而是由60至70米长的战壕节点构成,并尽量遮蔽以避开空中侦察。 构建纵深三道防线:除了前线阵地,乌克兰还在持续推进后方防线建设: “龙牙”反坦克障碍; 地雷阵与防空掩体; 木质与混凝土结构战壕; 防狙击与抗无人机庇护所。 在第聂伯地区,军方、地方政府与企业协同良好,三层防线建设迅速。然而在俄军目前集中进攻的苏梅州和哈尔科夫州,情况则截然不同。 “在东北前线,责任不清、协调混乱。直到俄军发动新攻势后,才开始紧急加快建设。”——Roman Pohoriliy,乌克兰OSINT项目 DeepState 联合创始人 士兵冒险施工、资源依旧紧张 尽管多方参与防线建设(包括乌军、国防部特别运输局、地方和地区政府等),但最前线的战壕仍由士兵冒着敌火徒手挖掘。 西尔斯基指出,即使防线坚固,若无足够兵力守卫,也难以发挥效果。目前,乌克兰在全长约1200公里的战线上兵力仍远少于俄军。 拖延带来高昂代价 一线士兵阿尔乔姆·卡里亚金坦言,乌军曾在库尔斯克方向成功阻挡俄军6个月,为防线建设赢得时间,但资源却未能及时投入: “关键路段直到2025年1月才加装FPV无人机防护网,‘龙牙’直到撤军后才开始布设。时间本来是有的,但被白白浪费了。” 乌克兰防御体系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工事建设,还取决于是否能协调资源、调动兵力并提升执行效率。俄乌战争进入持久化与技术化阶段,任何延误都可能付出沉重代价。 #俄乌战争# #俄乌冲突# #聚焦俄罗斯乌克兰局势#
上午通过的面试,下午发的offer,晚上得到的候选人放弃offer的回复,问原因
【6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