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在晚年之际,曾回忆起自己的母亲。周总理表示:“我的母亲是一个十分爽朗的人,而我的性格也有一部分她的影子。周恩来的母亲,究竟怎样的一个人? 万冬儿,1877年出生在江苏清河县的一个冬至清晨,家里人多,她排行老十二,小名叫“十二姑”。她爹万青选是当地知县,家境还算殷实,对这个小女儿更是宠得不行。那时候女孩子大多得裹脚,可万冬儿没受这罪,脚是天足,还跟着哥哥们进了私塾念书。这在当时可是稀罕事,普通人家哪有这待遇?她爹不光宠她,还教她怎么待人接物,带她出门见世面,让她小小年纪就有了几分主事的派头。 1897年,20岁的万冬儿嫁到了淮安周家。周家在当地有点名气,丈夫周劭纲是个老实人,性子温和,家里老人年纪大了,家务活自然就落在了她身上。她上手很快,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柴米油盐、红白喜事,她都能安排得妥妥当当。1898年,她生下周恩来,家里长辈看这孩子眉清目秀,挺欢喜,就给他取名叫“恩来”,字“翔宇”,寓意也好。 说到万冬儿的性格,那真是没得挑。她人爽朗,办事麻利,邻里间提起她都竖大拇指。她不端架子,跟谁都能聊上几句,家里来了客,她招呼得热情大方。她教周恩来认字时,总是声音洪亮,讲起故事来眉飞色舞,小小的周恩来估计就是那时候被她这股劲儿感染了。周恩来晚年提起她,总说她做事不拖泥带水,家里有啥事,她都能很快处理好。这性格,跟他后来雷厉风行的作风还真有点像。 可日子不是总那么顺。万冬儿嫁过来没几年,周家就开始走下坡路。她爹万青选去世后,娘家也没了靠山,周家这边老人也接连走了,家里的田产卖得差不多,日子越过越紧巴。万冬儿没抱怨啥,硬是撑起了这个家。她一边安慰丈夫,一边自己跑出去张罗生计。为了让周恩来能念书,她把自己的首饰拿去当铺,跟掌柜的软磨硬泡也要换点钱回来。家里没啥吃的,她就自己想办法,尽量让孩子不挨饿。这份担当,可不是谁都能有的。 万冬儿身上最让人佩服的,还是她的韧劲。家道中落,她没垮,反而越挫越勇。她教周恩来读书识字,不光教字面上的东西,还教他做人的道理。她常说,人得有骨气,不能让人看扁了。这话,周恩来记了一辈子。后来他回忆母亲,总说她教会自己怎么在逆境里挺直腰杆,怎么面对难处还保持乐观。这不就是他后来那股子不服输的精神来源吗? 可惜,天不遂人愿。1907年夏天,万冬儿病倒了。那时候医疗条件差,她得的是肺病,拖了没多久就撒手人寰,年仅30岁。她走的时候,周劭纲在外地没能赶回来,她最后一眼是看着睡着的周恩来,脸上还带着点笑意。30岁啊,多年轻,可她这一生却过得那么不容易。留下的周恩来才9岁,从此跟着叔叔婶婶过日子,可母亲的影子却一直没离开他。 万冬儿对周恩来的影响,真不是三两句话能说完的。她那爽朗的性格,成了周恩来待人接物时的底色;她那份坚韧,成了他日后面对风雨时的支柱。她没啥惊天动地的大事迹,就是个普普通通的母亲,可她用自己的方式,把一个未来的伟人带到了人生的起点上。周恩来后来那么正直、那么有担当,跟小时候耳濡目染的母亲教育分不开。她不光是周恩来的妈,更是那个时代无数默默支撑家庭的女性的缩影。 再说说万冬儿的晚年吧,其实她也没啥晚年可言。家族衰落后,她没享过一天福,整天操心这个操心那个。身体本来就不咋好,偏偏还得硬撑着。她去世后,周家彻底散了,周恩来跟着叔叔去了东北,后来又辗转求学。可他心里一直惦记着母亲,晚年提起她,语气里总有种说不出的感情。这母子俩,一个用短暂的30年活出了人生的厚度,一个用一生践行了母亲教给他的道理。
邓小平晚年忆三陈:最痛惜陈赓,最心疼陈再道,裁军时他牺牲太多陈赓,1903年出
【2评论】【28点赞】
好好虚度时光
伟大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