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知道,伊朗为什么同意停战了,伊朗2000枚中程弹道导弹,已经打了30%。剩下的导弹,最多还能打一个月。但是,以色列这边,美国又送来7000枚制导炸弹。 伊朗与以色列激烈交火整整12天,原本全球都在紧张观望是否会引发一场不可控的全面战争,结果却是双方突然握手言和。这看似出人意料的转折,其实暗藏深意。 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的一位将领放出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在这轮冲突中,伊朗大约动用了自身导弹储备的四分之一。这一下,引发了外界两种截然不同的判断。有些人解读为伊朗已经弹尽粮绝,只能“被迫”求和。 毕竟,按照550枚导弹的消耗量推算,如果真是总储备的25%-30%,那也就意味着伊朗的库存撑死也就2000枚出头,在高强度战争中不过是杯水车薪。 可另一种声音却指出,伊朗二十多年如一日地深耕弹道导弹研发,即便每年产个百来枚,这些年下来也足以堆出几千枚的库存。 再说,伊朗近年新研发的“法塔赫”系列导弹精度与突防能力都有大幅提升,早已不是过去那种“瞄着城市打省份”的水平。 从这一角度看,伊朗消耗的500多枚导弹,既不是倾巢出动,也没有触及最深的储备,甚至连原本计划一次投射千枚的饱和攻击都没达到。 更关键的是,伊朗那条传说中深埋地下的“导弹长城”,几乎没有受到以色列空袭的实质破坏。反而是地面发射平台、防空系统等“皮肤层”的设施,被精准打击,受损严重。这些短期内难以恢复的伤口,可能才是德黑兰此刻愿意退一步的重要原因。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美国的强势介入。 停火一宣布,美国立刻安排7000枚精确制导炸弹支援以色列,这些武器价格低廉、投射高效,是弹道导弹完全比不了的。 与此同时,美军也在沙特加紧部署“萨德”系统,这种探测范围广、防御能力强的盾牌,几乎能覆盖整个战区。 一边是以色列的进攻火力被源源不断地补强,另一边是伊朗每打出去一枚导弹就少一枚,自然承受不起长期消耗战的代价。 停火,更像是伊朗的一次战略性喘息,而非软弱妥协。它在试图保全精锐兵力、保存长期对抗的资本。 接下来,伊朗势必会加快导弹生产节奏,寻求突破防空短板,甚至可能引入外部技术——传言中的中国歼-10CE或许就在采购名单上。 而在更大格局里,伊朗也在尝试重新整合其宗教影响力、能源出口以及地缘资源,准备打一场更持久、更复杂的“系统战争”。 这一次的停火,既不是终点,也不是胜利者的欢呼,而是所有玩家在复杂棋局中的一次集体换气。未来,中东的火线不会熄灭,只会更加隐蔽、更加深沉。
伊朗向以色列发出警告。当地时间7月4日,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发言人纳伊尼向以色列
【8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