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魁智曾在《痛并反思》的文章中写道:我从来不认为这批现代京剧是京剧!十年已被否定,但样板戏一直阴魂不散。怕有人借“样板戏”之“尸”来替十年“招魂”,继续宣传‘样板戏’,就是在意识形态领域继续对人性、人的尊严、人的主体意识实行践踏! 主要信源:(央广网——关栋天、于魁智——南北对话侃京剧;京报网——退休不退“艺”!这一代人是京剧历史上特殊的一代) "样板戏"这个名头在中国当代文化史上分量很重,它不光是一类戏剧作品,更代表着一个特定时期的集体记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上下数亿人都盯着这几出戏,用当时流行的话说叫"八亿人民看八个戏",影响确实太大了。 不过提到它总免不了扯上政治因素,有说好的有骂娘的。 但咱们得承认,这些戏的背后是几百位艺术工作者实打实的心血,他们确实是认真打磨过本子的。 这些戏种都打京剧老根上来。 京剧的历史其实不算太长,晚清那会儿在北京形成的,但确实把各地戏曲的精华都吸过来了。 特别是梅兰芳大师那代人,把京剧推向了世界高度,外国人都夸他的表演跟什么斯坦尼那套西方体系有得一比。 咱们的戏曲能在世界三大表演体系里占一席,京剧功不可没。 不过现在京剧有点走下坡路也是事实。 想想1963年那次大改革,原本只想让古装戏有点现代气息,结果改着改着就出了偏差。 当时全国各地剧团都在琢磨新戏,中国京剧院把沪剧《红灯记》改成京剧,北京京剧团搞出了《沙家浜》,山东的《奇袭白虎团》,上海的《智取威虎山》《海港》都是那时候排的。 但戏还没排熟呢,政治风向就变了,好些戏被硬生生喊停,到后来全国能看的就只剩下八个"样板戏"。 这事整的,实在尴尬。 传统京剧讲究唱念做打、行头讲究、角色性格复杂多样。 可样板戏搞起"三突出"原则,英雄人物要高大全,坏人要矮小丑。 结果台上人物都像泥塑木雕似的挺着胸脯,穿着打补丁的衣服,整天横眉怒目,满嘴都是阶级仇恨。 这套阵法把传统京剧的精髓都丢光了,演员的水袖功夫没了,角色行当也混在一块分不清。 更可惜的是文革结束后,京剧界整个垮了。 老一辈的艺术家大多不在了,年轻演员为了活路有的去演电视剧,有的转行做生意,剧团快散了架。 没奈何只能找原来编样板戏的班子接着干,这些人憋着劲要搞"现代历史新剧",硬是拖着交响乐团上台伴奏,把演员塞进话剧式戏服,再挂上迷你麦克风。 这哪还是京剧? 台上一本正经唱着交响乐,台下听得云里雾里。 现在想想样板戏的问题,最大就是丢掉了"像"字诀,把传统剧种的风格搞丢了。 他们当时喊着要"打破行当、打破流派、打破旧格式",其实是被死板的政治观念框住了思维。 就像有些专家分析的,样板戏创作班子在理论上批了"京剧姓'京'"的说法,觉得老戏表现的都是封建阶级人物,应该整点新的。 结果实践起来虽然也追求点京剧味道,可整个骨架都变形了。 要说亮点也不是没有。 样板戏在舞台布景上倒真下功夫了,现代声光电技术全用上,比传统戏台上就一张桌子的老派做法可热闹多了。 不过京剧艺术本来的写意特色也就被冲淡了。 有京剧名家私下摇头说,这搞法把京剧最宝贵的东西毁了。 山东大学张丽军教授琢磨过个新鲜角度。 他发现在农村那些大字不识的老乡中间,样板戏反而红火得不得了。 这就有意思了,样板戏在农村传播得特别好,特别是偏僻山区。 老乡们不光自己组戏班学唱,还跑到邻村去演,观众们看得津津有味。 这个现象很少有人研究。 政治宣传的推力是一个因素,但乡亲们为啥真喜欢? 这里面学问恐怕没我们想得简单。 说到底样板戏也算趟过了一条新路。 它碰上了中国传统戏曲改革的难题,怎么既保住传统又搞出新意? 虽然搞得过程中磕磕绊绊,甚至代价惨重,不过这种全盘改造的勇气至少证明。 戏曲要跟上时代,不变是肯定不行的。 重要还是看后面的艺术家怎么在传统基础推陈出新,既不让老祖宗的手艺失传,也要让年轻人愿意坐到剧场里来。 对此您怎么看?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网友说杨紫这张脸像刮大白似的,把她拽上台就能立刻唱个京剧啥的,不用改妆。一做大表
【3评论】【2点赞】
用户10xxx93
说到三突出,带京剧人物从来就是脸谱化的,好人坏人一眼就看出来了,所以三突出是京剧与生俱来的,这种模式适用于京剧也就顺理成章了。只是用在所用艺术形式上就走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