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5月,纽约一场拍卖会上,一件唐代文物让张明远震惊不已——那件“唐代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和陕西博物馆的顶级国宝几乎一模一样!他立刻怀疑:这到底是走私的国宝,还是高仿品?
张明远从小就和文物打交道,父亲在博物馆工作,他从小就在库房里摸着青铜器、陶罐和唐代银器长大。1960年代,他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跟着考古大师宿白学习,研究唐代金银器工艺。1970年,西安何家村出土的金银器窖藏让他大开眼界,其中的“鹦鹉纹提梁银罐”更是让他痴迷。1980年代,他到纽约大学深造,研究文物流传,还常去拍卖行观察。
1991年,他在纽约的拍卖会上意外发现了这件疑似国宝的银罐。起拍价高达75万美元,现场一片轰动。张明远仔细观察,发现这件罐子的尺寸、纹饰和焊接工艺都与真品有细微差别,怀疑是高仿品。他立刻找到工作人员追问来源,但对方含糊其辞。张明远回到公寓,一夜未眠,赶紧写信给国家文物局和陕西博物馆,详细描述了拍卖会的情况,并附上草图。
几天后,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安部和陕西文物部门展开调查。陕西博物馆的专家们迅速核查馆藏的真品,发现拍卖会上的罐子鎏金薄、纹路粗糙,焊接工艺也不够精细,确认是仿品。公安部进一步调查发现,这件假罐子来自1980年代香港的地下艺术品市场,后来流入欧洲。拍卖行接到调查结果后,立刻撤下了拍品。
张明远收到陕西博物馆的回信,确认国宝安全无恙,他才松了一口气。他把这次经历写成文章,发表在国际艺术史期刊上,呼吁加强对海外文物市场的监管。
这件“鹦鹉纹提梁银罐”不仅是陕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更是大唐繁荣的见证。鹦鹉纹在唐代非常特别,它象征着聪明和吉祥,随着丝绸之路的兴盛,鹦鹉成为唐代工艺品上的热门图案。何家村窖藏的发现,填补了中国唐代物质文化的空白,让中国有了自己的唐代“数据库”。
这次事件也提醒我们,文物是国家的瑰宝,保护文物,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