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 年,十几个汉奸押着一名八路军,准备送给鬼子。路上,一个农民将汉奸头子打下马,对着汉奸们大喊:“你们已经被我包围了,快投降吧!” 天蒙蒙亮,一条土路蜿蜒穿过山沟,泥水没过脚背。十几个身穿便装却夹枪带棒的人压着一个瘦削的男子艰难前行。那人满脸血污,双手反绑,眼神却透着死也不认输的劲头。带头那人骑着匹枣红马,腰间别着手枪,神气十足。他是村里出了名的“新伪保安队长”,专干通风报信、抓人献功的勾当。 他们要送的是八路军。头一天夜里,这人刚被捕,还没来得及转交日军据点。为了领赏,那队汉奸一早出发,准备直接送去南边驻守的鬼子营。 队伍刚拐过一处山坳,前头忽然冲出一个背着锄头的农民,一记猛力,抡起扁担朝马上的头子砸去。那人被砸得从马背翻下,脸栽进泥塘。后面几个汉奸愣了神,农民却毫不犹豫,大吼一声,吓得一群人慌乱四逃。原本寂静的山沟一下子炸了锅。 还没回过神的汉奸们只听山坡上响起杂乱脚步声,几位赤脚村民扛着农具冲下坡来,锄头、铁锹、扁担挥舞着,把那几人团团围住。有人高喊“快扔武器!”有人扑上前直接将人按进泥地。 这个突如其来的反转,不是巧合。这一切,其实早在暗中策划。 事情还得从两天前说起。那时候,这位被捕的八路军正执行任务,行至村南时突遭埋伏,被那队汉奸围攻。虽奋力抵抗,终究寡不敌众被擒。消息很快传回村里,他的真实身份也被识破。 村民们私下都认得他,常来送药、送情报,也帮人家修房盖屋、接生送炭,是大家眼里的“自家人”。如今被抓,大伙儿心里都不是滋味。尤其当知道这人要被送去据点当“功劳”换赏银,愤怒压也压不住。 村里一位老汉夜里召集三五青年商量对策。有人说硬抢太危险,有人提议在中途设埋伏。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最终敲定一个计划:借送饭、放羊、挑水为名,事先在山口设伏。农具当武器,打头阵的由村里最壮的年轻人承担。 那天早上,汉奸队刚踏入伏击点。扮作放羊人的是村东头的青年,一声呐喊,一棍打马。马惊人倒,队形乱作一团。后续围堵的村民瞬间出动,几分钟不到就将整队人制服。 八路军被迅速解开绳索,他没多言,回头捡起地上的枪,立刻反身加入围捕。他清楚,这些汉奸不是普通地痞,是卖命给日军的帮凶,能抓几个是几个,今天不收网,明天就要有人家破人亡。 这支小小的村民队伍,没军装没命令,硬生生打出一场成功的营救战。他们押着那些被捆的汉奸,护着受伤战士,绕路返回村庄。途经的村民纷纷加入,场面越走越大,简直像个行军队列。 到了村口,老汉站在门口点人、登记、审问。有人扯开被打肿的嘴,痛哭着认罪;也有人挣扎着喊冤,嘴里还在嚷嚷“我是奉命行事”。可村里早有耳目,谁带头谁通风,谁喝酒吹牛“捉了八路”,大家心里门清。 审完之后,汉奸被押去上交八路军区队,受伤战士由村医包扎休养。没几日,他便带回一封信,信里是表扬与感谢,也有军部对村庄的认可和回赠。老百姓拿着那封泛黄信纸,传阅了好几天。 有人说,那天最大的转折点,其实不是那棍打下去的那一刻,而是那句“你们已经被我包围了!”说这话时,村民并没有真枪实弹、没有调动正规武装,但那一嗓子喊出了整个村子的心声。 那种从骨子里迸发的决心和愤怒,是被欺辱久了、被战火逼急了的普通人,一种不愿再忍的反扑。 抗战年代,大兵团会战令人振奋,但这种散布在乡野、零星却真实的“民众起义”,才是民族抗争的血肉和基础。他们没有勋章,没有纪录片,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但他们敢于在山口喊话、在马下出手、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这才是民族血脉里最硬的骨头。 几十年过去,那条山路早被水泥铺平,村庄也早建了学校、卫生站。没人再提那年的汉奸队,但那段故事在老人嘴里从未断过。 有时小孩子问:“爷爷,你们怎么敢打他们?”老汉眯着眼想了会儿:“不打,他们还来抓你。” 简单一句话,却道出那年乡民出手的全部理由——不是为了成名,不是为了报仇,只是不想再看着“自己人”被带走。于是,锄头抡起,扁担挥下,一声“你被包围了”,就成了那个战火纷飞年代里,最有力量的誓言。
1943年,十几个汉奸押着一名八路军,准备送给鬼子。路上,一个农民将汉奸头子打
蓝贵的过去
2025-07-04 11:17:00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