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毛泽东与武汉大学校长李达争论,李达火气很大的说道:“你脑子发热,达到39度发高烧,下面就会发烧到40度,41度,42度度.…",毛泽东气愤的说:你说我发烧,我看你也有些发烧了,也有摄氏百把度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8年的武汉东湖宾馆,一场争吵炸开了锅。 你这般头脑发热,体温若达39度,后续恐会高烧至40度、41度、42度,如此一来,中国人民将遭受巨大灾殃。” 说话的是武汉大学校长李达,他几乎是指着老朋友的鼻子在警告,而被他指责的人,正是毛泽东。 而毛泽东也动了气,毫不示弱地顶了回去:“你说我发烧,我看你也有些发烧了,也有摄氏百把度的!” 这番对话火药味十足,听着像朋友闹掰,可掰扯的却是整个国家的命运,究竟是什么,能让这对几十年的战友当面拍桌子? 要说清这事,得先看看这两人是谁,李达的身份不一般,他是中共一大的创始人之一,党内资格最老的一批人。 这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牛”,一生都在书斋里啃理论,钻研学问,后来执掌武汉大学,是公认的学者。 而毛泽东,不仅是新中国的领袖,更是李达的湖南老乡和革命战友,两人私交极好,几十年里互称“鹤鸣兄”、“润之”,关系铁得很,毛泽东甚至把李达赞为“理论界的鲁迅”,足见其分量。 说到底,他们是能说得上话、也敢说真话的知己,可谁知,就是这么一对老友,终究还是在时代的岔路口上撞出了火花。 时间来到1958年,中国正被一股叫“大跃进”的狂热浪潮席卷,毛泽东雄心勃勃,希望通过全民炼钢、粮食“放卫星”,让中国跑步进入工业强国。 一时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响彻云霄,人们似乎坚信,只要精神原子弹足够强大,产量就能无限高。 然而,李达这位搞了一辈子学问的人,却从这股狂热中嗅到了危险的气味,他觉得这事完全不符合科学,脱离了客观规律。 他直截了当地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种口号根本站不住脚,是唯心主义,迟早要出大问题。 他更担心这种浮夸风刮下去,粮食虚报,资源浪费,最后受苦的还是老百姓。 而毛泽东这边,则坚信这是打破常规、加速发展的必要手段,在他看来,李达的想法太保守,是给群众的积极性泼冷水,他甚至试图用辩证法来解释,勇气和产量可以成正比。 一个讲科学,一个讲胆量;一个立足现实,一个着眼魄力,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谈话自然不欢而散,所以才有了开头的那番争吵。 不过,朋友间的争吵,来得快去得也快,吵完后,毛泽东冷静下来,也觉得自己话说重了,特意托人向李达带话致歉。 李达这边呢,气消了也反思自己有些冲动,还感慨说:“还是润之的气量大。”这种坦诚,恰恰是深厚交情的底色。 到了1961年,两人在庐山再见,毛泽东主动上前和李达握手,热情地拉他到自己住处长谈,关心他的身体和学术研究,还鼓励他继续修改那本重要的《社会学》。 这梁子,就算彻底解了。 可是,友情可以修复,历史的教训却无法抹去,大跃进的苦果,最终还是来了,浮夸风过后,是连续三年的严重困难时期,李达的担忧不幸一语成谶,他确实有几分“未卜先知”的敏锐。 毛泽东后来也多次反思,承认运动中存在操之过急的问题,想必李达当年的那盆冷水,在他心里也留下了印记。 至于李达,那股学者的倔劲儿一辈子都没改,即便后来在“特殊时期”遭到误解,他也从没低过头。 也正是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他最终完成了《社会学》的修订,并主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为中国的哲学理论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毛泽东与李达的这场争论,本身就折射出一种深刻的矛盾,它不是简单的谁对谁错,而是一个新生国家在探索道路时,理想主义的魄力与现实主义的理性之间必然发生的碰撞。 中国的崛起之路,既需要毛泽东那样敢于打破常规的巨大推动力,也需要李达这样敢于讲出逆耳忠言的清醒头脑,当这两股力量失衡时,代价便随之而来。 而这段半个多世纪前的对话,到今天依然值得我们思考:热血的雄心和冷静的科学,究竟该如何共存? 【信源】2015年12月16日 人民网——毛泽东与李达:对话四十载
邓小平晚年忆三陈:最痛惜陈赓,最心疼陈再道,裁军时他牺牲太多陈赓,1903年出
【1评论】【8点赞】
用户30xxx92
毛主席希望国家有生之年超英赶美,尽快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