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32岁的“刘一水”闫光明对赵本山说:“师父,我要去考大学了。”赵本山听了哈哈大笑:“就你这文化底子,小学都没毕业,考你也没戏。”
闫光明这名字,可能不像赵本山其他徒弟那么响亮,但他的经历真挺带劲儿的。他1972年出生在吉林四平,家里是普通的二人转世家。父母都是演员,他从小就跟着学艺,没正经上过学,小学没念完就辍学了。那时候,家里穷,读书是奢侈品,闫光明只能靠舞台吃饭。没文凭,但他有天赋,嗓子好,表演也扎实,慢慢在当地有点名气。
1992年,20岁的他进了吉林市歌舞团,正式干起了职业演员。那会儿,他认识了赵海燕。她家境好些,父亲是中学校长,本来想让她走学术路,可她偏爱二人转。两人一见投缘,聊着聊着就走到了一起,1994年结了婚。婚后日子不好过,90年代末二人转不景气,剧团收入少得可怜。为了生计,他们加入了闫学晶丈夫林越开的剧场,跟小沈阳两口子挤在一间破出租屋里,生活紧巴巴的。但夫妻俩咬牙坚持,演出再累也不抱怨。
2001年,赵本山搞了个“本山杯二人转大赛”,闫光明去试了试。虽然只拿了银奖,但赵本山看中了他的实力,当场收他做第12个徒弟。从那以后,他进了本山传媒,事业总算有了起色。赵海燕也凭才艺跟赵本山搭档演小品,夫妻俩的名气和日子都慢慢好起来。
到了2004年,32岁的闫光明却不满足。他突然冒出个念头,要考大学。这事儿听起来挺离谱,他小学都没毕业,文化课底子几乎是零。赵本山听他说完,直接笑出声,说他这水平考也没戏。周围人也觉得他在异想天开。可闫光明不服输,他觉得自己缺的就是文凭,想给自己和家人争口气。
他跟赵海燕一商量,俩人一拍即合,决定一起考。那时候,他们儿子刚上小学,家里忙得团团转,但夫妻俩铁了心要把这事儿干成。每天忙完演出,等儿子睡了,他们就点着灯熬夜看书。闫光明底子差,数学题看得头晕,赵海燕就耐着性子给他讲。备考那几个月,俩人跟打仗似的,硬是挤时间啃书本,连茶杯都换了一茬又一茬。
高考那天,他们带着笔袋上了考场。考完出来,累得不行,但心里踏实。成绩出来一看,俩人都过了线,考上了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这学院是赵本山跟学校合办的,专门培养二人转人才。消息传到赵本山耳朵里,他也愣了,没想到这俩真能成。
进了大学,闫光明和赵海燕没懈怠。课堂上,他们跟小年轻坐一块儿听课,认真记笔记。闫光明发现,学的东西能让他的表演更上档次,赵海燕也把理论用到了小品创作里。四年后,俩人都拿到了艺术学学士学位。赵海燕留校当老师,后来升了副教授,闫光明接着演戏,还在学院当特聘老师。
2006年,《乡村爱情》播了,闫光明演的“刘一水”火了。这角色是个农村人,靠努力混出头的,跟他自己的经历挺像。他演得用心,观众一看就喜欢。赵海燕也在剧里露脸,夫妻俩的事业都上了新台阶。他们生活低调,儿子闫猛后来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继承了家里的艺术血脉。忙归忙,他们总抽空陪儿子,日子过得暖心。
闫光明这人,没啥背景,靠自己一步步走出来。32岁考大学,不是头脑发热,是真想改变命运。他和赵海燕的故事,接地气又励志。起点低又咋样,只要肯干,没啥不可能。现在,他还在演戏,赵海燕还在教书,俩人不仅自己站稳了脚,还给二人转这行添了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