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屠城VS李鸿章屠城: 曾国藩屠城主要是无差别杀戮, 这哪是打仗?分明是把城

峥嵘幻域行 2025-07-03 05:15:39

曾国藩屠城VS李鸿章屠城: 曾国藩屠城主要是无差别杀戮, 这哪是打仗?分明是把城池当成了“提款机”和“泄愤场”。湘军本就是曾国藩靠着乡谊拉起的团练,朝廷拨不出军饷 他只能默许士兵“以战养战”——破城后抢钱、抢粮、抢女人,成了公开的规矩。 九江守将林启容率太平军死守一年,湘军伤亡惨重,破城那天,士兵红着眼冲进街巷,连襁褓里的婴儿都没放过。 曾国藩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信里写“杀贼三千,自家损八百,不屠城不足以泄愤”,字里行间没有半点愧疚,反倒觉得这是“治军之法”。 可他忘了,九江城里不全是太平军。有开米铺的掌柜,有教书的先生,有挑水的苦力,这些人不过是想在乱世里活下去。 可湘军的刀不认人,抢到最后,连太平军的军装都分不清,见人就砍。 长江上漂着的尸体堵了三天三夜,渔夫撒网都能捞到人骨 下游的百姓几个月不敢喝江水——这哪是“平乱”,分明是把一座活城变成了人间炼狱。 李鸿章的屠城,却透着另一股狠劲——他不搞无差别杀戮,却专挑“能震慑人心”的对象下手,刀刀砍在软肋上。 1863年苏州杀降,最能看出他的路数。当时太平军纳王郜永宽带着八王投降,李鸿章答应给他们官职、土地,转头就设下鸿门宴 把八个降将一刀斩了,接着下令“搜杀余党”,苏州城里的太平军降兵和家眷,一夜之间死了两万多。 有人说李鸿章比曾国藩“理智”,他杀降是怕降兵复叛,可这“理智”里藏着更冷的算计。 淮军军饷靠上海士绅和洋人资助,纪律比湘军严,不能像湘军那样公开掠夺,可震慑对手的需求一点不少。 杀降将,既能削弱太平军实力,又能向朝廷表“忠心”——你看,我不养“后患”;还能向洋人证明“办事果断”,稳住军火供应。 他在给曾国藩的信里写“养痈遗患,不如快刀斩乱麻”,字里没有曾国藩的戾气,却比戾气更让人胆寒。 说到底,两人的屠城都是为了“平叛”,可根子上的动因天差地别。 曾国藩的湘军是“乌合之众”,军饷没着落,只能靠“抢”维持士气,屠城是士兵的“甜头”,也是他控制军队的无奈手段——他自己都承认“湘军若不掠,三日必溃”。 李鸿章的淮军是“新式军队”,有稳定饷源,却更懂“政治杀戮”的妙用,杀降不是为了抢东西,是为了在朝堂、洋人、对手之间玩平衡。 但对百姓来说,两种屠城没区别。九江的老百生死在乱刀下,苏州的百姓死在“清剿”中,都是乱世里的冤魂。 曾国藩晚年写《挺经》,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可那些堵塞长江的尸体,成了他“小节”里洗不掉的血 李鸿章办洋务、建海军,想让清朝“自强”,可苏州城头上的血痕,照出了这“自强”背后踩着多少无辜性命。 更讽刺的是,两人都被后世称为“中兴名臣”。曾国藩被捧为“道德完人” 李鸿章被赞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可翻开地方志,九江、苏州、安庆(1861年曾国藩屠城)的老人们,几辈子都在传“曾剃头”“李剥皮”的故事。 这不是百姓记仇,是那些被屠戮的生命,总需要有人记得——所谓“中兴”,若要靠屠城铺就,那这“兴”里,藏着多少人间地狱?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356

评论列表

追逐

追逐

5
2025-07-03 10:23

梁启超是曾的亲戚,才味着良心吹曾是半个圣人,但居然被无耻文人传播开。

『珍"惜』

『珍"惜』

3
2025-07-03 11:39

赢家通吃,至于是如何赢的,自有大儒为我辩经。

刘译泽

刘译泽

3
2025-07-03 13:32

对外怂的一B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