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傅斯年代理北大校长。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发表声明:坚决不录用北平沦陷期

冰封万里行者孤 2025-07-02 22:07:16

抗战胜利后,傅斯年代理北大校长。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发表声明:坚决不录用北平沦陷期间,继续在伪北大任职的教授们!这时,容庚为自己辩解,傅斯年拍案大骂:“你这民族败类,无耻汉奸,快滚!不用见我!”第二天,《新民报》报道了此事,“傅孟真拍案大骂汉奸,声震屋瓦。” 傅斯年,1896年生于山东聊城,书香门第出身,打小就聪明得不行。1919年五四运动,他是学生领袖,带头游行,喊得嗓子都哑了,满腔爱国热血。后来他跑去欧洲留学,专攻史学,回国后一手创办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还推动了安阳殷墟发掘,硬生生把中国现代考古学给整起来了。他的“史学即史料”理论,到现在还是学术圈的硬通货。 别看傅斯年长得文质彬彬,他脾气可火爆得很,外号“傅大炮”。抗战时,他逮着孔祥熙、宋子文这些大贪官就骂,愣是把人骂下台,毫不含糊。1945年,他接手北大校长这烫手山芋,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清理门户。他眼里揉不得沙子,觉得教育是国家的命根子,绝不能让汉奸混进来。于是他放出狠话:凡是在伪北大干过事的,一个不留! 容庚,1894年生于广东东莞,古文字学的大咖,青铜器研究也是一把好手。早年他留学美国,回国后在燕京大学教书,研究甲骨文、金文,写出《商周彝器通考》这样的重磅著作,学术圈没人敢小瞧他。可惜,北平沦陷后,他没走,留下来在伪北大接着教书搞研究。这事儿后来成了他一辈子的黑点。 为啥容庚没走?有人说他是为了护住文物古籍,保住点学术火种;也有人说他就是怕死,屈膝于日本人。不管咋说,抗战胜利后,这段经历让他成了过街老鼠。傅斯年上台后,容庚首当其冲,被列在“拒录名单”上,想翻身可没那么容易。 1945年秋,傅斯年刚上任没几天,容庚跑来找他,想解释自己当年的苦衷。结果傅斯年听了几句就炸了,拍桌子大骂:“你这民族败类,无耻汉奸,快滚!不用见我!”这事儿第二天就上了《新民报》,标题写得那叫一个响亮:“傅孟真拍案大骂汉奸,声震屋瓦。”消息传开,北平街头巷尾都在议论。 傅斯年这火可不是随便发的。他觉得,国难当头,知识分子得有骨气,容庚留在伪北大就是跟日本人同流合污,简直是丢尽了中国人的脸。容庚那点辩解,在他眼里就是苍白无力,完全站不住脚。这场冲突,成了战后学术界清理汉奸的一面镜子。 傅斯年不光嘴硬,行动也快。上任后,他立刻着手整顿北大,把那些在日伪时期沾过腥的教授全踢出去。他还四处挖人,把季羡林、朱光潜这些大牛请回来,硬是把北大的学术班子重新搭起来。1946年,胡适接手校长位置,傅斯年功成身退,转头专心搞历史语言研究所去了。 他的铁腕政策,争议不小。有人说他太狠,把人往死里整;可更多人觉得,他这是在给北大立规矩,给战后的中国教育界树个榜样。毕竟,国破家亡的时候,谁没点血性,谁就没资格站在讲台上。 1949年,国共内战失利,傅斯年跟着国民党去了台湾,当上台湾大学校长。他在那儿也没闲着,把台大打造成学术重镇,还弄了个傅钟,激励学生抓紧时间读书。1950年,他在省参议会答询时突发脑溢血,倒下了,年仅54岁。后来,他的骨灰葬在台大傅园,傅斯年图书馆和傅钟成了他的精神遗产。 容庚呢,被傅斯年赶走后,辗转去了别的学校,继续钻研古文字,出了不少好书。1983年,他在北京去世,活了89岁。虽然日伪时期的污点没洗干净,但他在学术上的贡献,后人还是认的。

0 阅读:1154

评论列表

生命

生命

2
2025-07-03 20:33

奇奇怪怪的人,奇奇怪怪的事!

猜你喜欢

冰封万里行者孤

冰封万里行者孤

冰封万里行者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