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解放军遭马家军包围,眼看就要全军覆没!彭老总情急之下,大喊:“炮轰穿蓝毛衣的人!”没想到这一喊,直接扭转了战局!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马得胜从马背上栽倒的时候,整个战场突然变得沉寂,蓝毛衣被撕裂,带血的碎片挂在焦黑的草皮上,没有人注意这鲜艳的颜色是怎么从远处消失的,前一秒还在指挥部队冲锋,后一秒就被炸飞在炮火中心。 马家军的前排骑兵还没反应过来,身后就开始有人调转马头,他们没有再等新的命令,那件蓝毛衣是他自己挑的,希望能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同时也能显现出自己与其他战士们的不同。 他知道自己的身份,也知道部队的现状,他是马步芳最倚重的儿子,从小在军营里长大,打仗不怯,指挥有序。 他很清楚士兵们在打什么仗,也知道这支部队到了什么时候需要一种标志来维系,他选择蓝毛衣,是为了在乱军中让士兵看到他的位置,只要他还在,队伍就不会崩。 这天是沈家岭一带的第二次冲锋,马家军已经连续几天组织大规模突袭,主要目标是击溃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的外围阵地。 他们的骑兵在开阔地带有绝对优势,而马得胜亲自出现在战场,说明他要一锤定音,他的策略很明确,趁解放军后勤紧张,连续发起高强度冲锋。 一旦撕破口子,快速突入中心防区,哪怕不能全歼,也能逼迫对方撤退,争取时间,但他没算到的一点是,对面已经不是过去那些在山区打游击的小股队伍了。 彭德怀带着的部队是从东南到西北一路厮杀上来的精锐,沈家岭的战斗持续得太久,双方都在拼最后的筹码。 此时解放军的阵地已经出现多处松动,尤其右翼阵地的一个高地,火力压制开始乏力,弹药供应紧张,士兵疲惫至极,通信兵踩着血水在地堡之间奔跑,不少班长已经开始组织手榴弹防御,准备近战。 就在这一天下午,前线传来消息,右翼阵地上的步兵连仅剩少量步枪弹药,迫击炮无法使用,只剩下最后一轮野战炮弹。 这意味着如果这一波骑兵冲锋不能阻止,那么整条防线可能会被撕开一个致命缺口,负责火力调度的副官迅速把情况报告上来,指挥所内部气氛压得人喘不过气。 所有人都知道这不是一般的战术缺口,而是整场战役的崩盘点,此时后方补给无法及时送到,调集炮兵也是来不及的。 彭德怀没有立刻回应,他让通讯兵打开地图,同时拿起望远镜观察敌军动向,他知道骑兵不会在原地发呆,必然会趁这个时间再度集中力量发起冲锋。 他的望远镜来回移动,快速捕捉可能的突破口,这时他看到了那抹蓝色——那个人正位于骑兵中部偏前的位置,身形高大,骑马指挥,手势频繁,而且所到之处部队明显响应迅速。 他立即联想到近期截获的情报,这支部队由马得胜亲自指挥,蓝毛衣是他特意穿上用作识别,他没有犹豫,目标已经明确。 炮兵指挥员接到指令后开始调整阵地,他们计算距离,修正角度,准备发射最后一轮炮弹,没有试射,也没有预热,一发定胜负。 这不是一次常规的打击任务,而是彻底改变战局的关键点,所有炮兵都知道他们在执行的是一次孤注一掷的行动。 当炮弹飞出炮膛时,没有人再说话,几秒钟后,目标区域腾起一团浓烟,随之而来的是一阵混乱的骑兵躁动,观察哨迅速确认,马得胜倒地后,身边护卫也被当场炸飞,几匹战马四散奔逃。 确认目标被击中后,彭德怀没有浪费时间,立即命令各团出击,趁乱展开反攻,马得胜的倒下对马家军而言不只是指挥链的中断,而是整支部队战斗结构的瞬间坍塌。 他是这支骑兵的核心调度者,是整个冲锋体系的组织者,他的存在能把一群骑兵变成一支攻势稳定的作战单位,而他的牺牲,在那一刻就像一把剪刀割断了这支队伍的神经。 他们的军官开始犹豫,传令兵开始逃跑,编队迅速失控,多个骑兵连在交叉口互相冲撞,甚至有人误入己方火力网。 解放军的步兵反击迅速推进,各高地阵地同步发起冲锋,没有花太多时间,右翼防线重建,敌军骑兵被彻底击溃。 山地中的清剿行动持续到傍晚,解放军收复所有失地,战场上的尸体清理工作持续了整整两天,三日后,兰州外围防线崩塌,马家军主力彻底溃败。 西北战区的指挥系统失控,多地守军开始放弃阵地自行撤退,彭德怀趁势推进,部队顺利攻入兰州城区,整个西北战局完成重塑。 数十年盘踞西北的马氏军阀体系从此崩解,再无反扑之力,这场战役的关键并不在兵力多少,也不在武器强弱,而是出现在那一刻,那一个决定从马得胜倒地的那一秒起便胜负已分。 炮弹不是用来硬拼敌人,而是要打在对方最脆弱的节点上,而这个节点恰好是那个穿蓝毛衣的男人。
1949年,解放军遭马家军包围,眼看就要全军覆没!彭老总情急之下,大喊:“炮轰穿
指尖流沙呐
2025-07-02 18:24:04
0
阅读: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