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相信爱情了!1934年,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向瘫痪在床的才女袁震表白,却遭到了拒绝:“我这毛病很花钱的,还不能生育,我实在不想拖累你!”吴晗坚定地说:“我是铁了心,这辈子非你不娶!” 1934年的春天,北平一家医院里,年轻的历史学家吴晗站在病床前,凝视才华横溢却重病缠身的袁震。他的眼神里透着坚定,仿佛要用一句话点燃两个人的未来。 吴晗和袁震的缘分始于1934年。那时候,吴晗是清华大学的历史学讲师,研究明史出了名,而袁震则是清华园里少见的女学生,才华横溢,思想进步。可惜,命运对袁震不太公平。就在她快要毕业的时候,肺结核找上门,她不得不退学住进医院。病痛折磨加上亲友疏远,让她一度觉得自己这辈子完了。 吴晗是通过好友蒋恩钿认识袁震的。他早就读过袁震的文章,对她的才华佩服得不行。第一次见面,他就带着自己的手稿去医院拜访。两人聊起学术,吴晗发现袁震不仅有才华,见解还特别独到。从那以后,他每隔几天就去探望,带上论文或史学书,和袁震聊明史、谈学术。袁震虽然身体虚弱,但脑子一点没闲着,她的建议常常让吴晗拍案叫绝。 时间一长,吴晗对袁震的感情就不只是敬佩了。1934年春天,他终于鼓起勇气表白。袁震却拒绝了,她觉得自己病得太重,花钱多又不能生育,不想拖累吴晗。可吴晗不这么想,他认定袁震的才华和品格无人能比,铁了心要和她在一起。袁震最终被他的真诚打动,点了头。 1935年,吴晗在清华教书,事业慢慢有了起色。他把大半工资拿去给袁震治病,日子过得紧巴巴但心里踏实。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清华大学南迁到昆明,成了西南联合大学。吴晗跟着学校走了,袁震因为身体原因留在北平。分开那几年,吴晗每月寄钱回去,信里全是鼓励和思念。袁震靠着这些信撑下去,还努力锻炼身体,想早点好起来。 1939年,袁震的病居然奇迹般好转了。她决定去昆明找吴晗。从天津坐船到越南海防,一路颠簸,她瘦得只剩一把骨头。吴晗在码头接到她,激动得不得了。同年10月,他们在昆明结了婚,吴晗30岁,袁震32岁。婚后,袁震成了吴晗的学术助手,帮他改稿子、抄笔记,还提了不少好建议。吴晗常说,自己写的东西里都有袁震的心血。 在昆明那几年,吴晗白天教课,晚上回家照顾袁震,等她睡了才开始写东西。袁震身体好些后,和吴晗一起研究明史,合作了不少著作。1943年,吴晗的《朱元璋传》出版,袁震出力不少。她不光在学术上帮吴晗,生活上也特别细心。后来,他们还收养了两个孩子,吴小彦和吴彰,日子虽然苦,但一家人过得挺温馨。 吴晗和袁震的感情,在战乱和疾病面前没垮,反而越来越牢。这不光是因为他们互相喜欢,更因为他们彼此尊重、互相支撑。吴晗看重袁震的才华,袁震也懂吴晗的坚持。 1930年代的中国,战乱频发,生活条件差,知识分子日子也不好过。吴晗和袁震能走到一起,不光靠感情,还有对学术和理想的共同追求。 到了后来,吴晗的名气越来越大,但他没忘了袁震对他的支持。袁震虽然身体不好,但精神头一直很足,她用自己的方式陪着吴晗,把家撑了起来。他们的爱情,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类型,而是细水长流,靠的是真心和坚持。
1912年,江西督军李烈钧,见好友新婚妻子漂亮,便设计害死好友娶其妻子,之后,开
【10评论】【3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