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已经没有国家愿意申办奥运了?原因只是太烧钱!因为举办奥运会,日本亏了71.3亿美元,雅典惨负80亿,但中国成绩却出人意料! 曾几何时,拿下奥运主办权,就等于在世界舞台上高高举起了“强国”的旗帜,这不仅是体育的巅峰对决,更是一场检验综合国力的公开大考。 从拔地而起的宏伟场馆到如梦似幻的开闭幕式,每一个细节都是国家形象的展台,也是国力的宣言。 这顶曾经让无数国家心驰神往的皇冠,如今却让越来越多的人望而却步,甚至避之不及,这究竟是为什么?难道这份荣耀,真的成了一块烫手的山芋? 要看懂这个转变,得先翻开奥运会光鲜背后那本沉重的账本,举办奥运会,是一笔巨额投资,要求主办城市在短时间内投入海量资金,进行大规模基建。 体育场馆要新建,地铁机场要扩容,安保系统更是天价,除了这些硬成本,开闭幕式的华丽展演、城市环境的翻新、全球媒体的传播,哪一样不是动辄数十亿美元的开销?即使对家底厚实的国家来说,也是一笔让人心疼的支出。 历史的教训,比数字更直观,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古典与现代的结合惊艳了世界,可背后的财政窟窿却几乎拖垮了希腊。 近110亿美元的投入,换来的是赛后大量场馆的闲置与废弃,这场盛会不仅没能提振经济,反而被不少学者认为是后来希腊债务危机的导火索之一,最终亏损高达80亿美元。 再看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巴西本想借奥运东风扭转经济颓势,现实却无比骨感,场馆建设拖沓,治安与水污染问题频频抢占国际头条。 奥运落幕,场馆同样无人问津,高昂的维护成本让这场“盛宴”变成了一个沉重的经济包袱,亏损折合人民币超过140亿。 东京奥运会,故事则更富戏剧性,日本最初的预算控制在75亿美元左右,谁知一场突如其来的全球疫情,不仅让奥运会延期一年,还史无前例地空场举办。 门票收入直接清零,防疫成本却一路飙升,最终,这届奥运会的总花费飙升至154亿美元,创下史上最贵夏季奥运会之一的纪录,亏损也达到惊人的71.3亿美元,引得日本国内怨声载道。 为什么这么多国家办奥运会,最后都陷入了亏损的泥潭?问题大多出在三点:预算过于乐观,场馆后续利用规划不足,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准备匮乏。 很多国家为了赢得主办权,总不吝于许下“史上最好一届”的豪言壮语,结果到了执行阶段,预算超标才是常态。 场馆建得漂亮,赛后却没了用武之地,再碰上疫情这样的事件,财政压力便会瞬间爆表,只算经济账,那就是看轻了奥运会。 它能极大提升国家形象,增强民族自豪感,也能为城市带来长期的品牌红利,这些“软价值”确实存在,但这份“面子”带来的情感价值,并不能直接填补财政的窟窿。 如果一味追求宏大叙事而忽视经济规律,最终很可能是感动了自己,却亏空了财政,而在一片“烧钱”的叫苦声中,中国却提供了一个相当成功的范本。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在基础设施全面升级的同时,严格控制了建设成本,尤其强调场馆的实用性与可持续性。 鸟巢、水立方等标志性建筑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赛后运营,奥运结束后,鸟巢成了各类大型文体活动的热门场地,水立方则摇身一变成为“冰立方”,既服务了2022年冬奥会,也向大众开放。 加上旅游、文创等产业的协同发展,北京奥运会最终实现了约10亿美元的盈余,这在现代奥运史上极为罕见。 到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国更是将“简约、安全、精彩”的理念贯彻到底,大量场馆由2008年奥运遗产改造而来,部分设施采用可拆卸、可循环的临时搭建,把成本压缩到了极致。 最终,这届冬奥会不仅没亏钱,反而实现了盈利,为未来的主办国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参考答案。 中国的经验其实很清晰:扎实的经济基础、科学的筹备规划和长远的场馆利用方案,是避开“烧钱”陷阱的核心。 如今,国际奥委会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始主动变革,他们不仅降低了申办门槛,还鼓励城市多利用现有场馆,甚至推动跨区域联合举办,以分摊成本和风险。 即将到来的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和2032年布里斯班奥运会,都将以现有设施为基础,“轻装上阵”,试图撕掉“烧钱”的标签。 说到底,奥运会正从一场国力竞赛,悄然转变为一卷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考题,它承载的和平、友谊与体育精神依然崇高,但经济挑战也同样现实。 未来的主办方,必须学会科学管理、严格控制预算、提前规划场馆的商业化和社会化利用,才能让这份荣耀回归其本来的价值。 信源:经济日报
谁会在洛杉矶奥运会后退役呢?我觉得洛杉矶奥运会后林高远和梁靖昆一定是会退出的。
【5评论】【2点赞】
只有你的宇
我不公布我就不会亏钱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