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乌军东线核心部队——第110机械化旅,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古利艾波尔被两枚俄军伊斯坎德尔-M导弹精确点名,连人带楼一起削掉。旅长谢尔盖·扎哈列维奇上校阵亡,多名军官、士兵伤亡。乌克兰官方确认旅长死亡,却刻意淡化损失,不肯透露是否“一个旅被团灭”。 而24小时之前,俄军第8集团军的代理军长——戈里亚奇金刚被乌军用“风暴阴影”导弹,在顿涅茨克精确斩首。 两次打击,都不是胡乱扔炸弹,是明确要干掉一个人。我们正在见证战争的新规律:不再追求战线推移,而是直接打烂你大脑。 俄军“报仇不隔夜”的传统,不是空穴来风 俄军这种反应速度,一点都不意外。历史上,车臣、叙利亚、格鲁吉亚,包括最早的阿富汗战役,俄罗斯就有这种“等价复仇”的操作方式。你炸我一栋楼,我反手给你整平一个村;你斩我一官,我就灭你一个编制。 这不是冲动,是战略。 俄罗斯知道自己打不赢速度战、信息战,那怎么办?那就打“反威慑”:你敢动我高级军官,我不跟你吵嘴,我直接把你一整个旅从地图上划掉。 这种操作不是要你现在多崩溃,是要前线其他旅、营、排长们都心里打鼓:“我一露头,会不会也被点名?” 这就是心理战。 但从指挥价值看,这一回,乌军损失恐怕比俄军更重 名义上看,第8集团军是个“军”,乌克兰这只是“一个旅”,但从实战含金量说,差距反而在乌方。 戈里亚奇金只是个代理军长,按公开资料,他并没有参与近期的前线具体指挥,更多是在后方管理性调度,说直白点,是个坐办公室的。 扎哈列维奇是乌东线最活跃的实战旅长之一,他指挥的110旅,在古利艾波尔一线堪称骨干部队,是扛住俄军推进的关键节点。 也就是说,俄军这一炸,不只是“还人”,而是打了乌军防线的中枢神经。一个旅级单位没了主心骨,整个战术链会瞬间崩塌,从调度到响应都会陷入混乱。前线像极了一台断电的无人机——能飞,飞不准,飞不稳。 打军官,不是偶发,是战法进化 很多人还以为战争是比谁炮多,坦克多。但你看最近这几个月,从以色列对伊朗的外科手术式空袭,到这次俄乌“互斩”,战争真正“值钱”的,不是导弹,而是谁能干掉对方的作战大脑。 这就好比两个格斗高手不比拳头,而是直接照太阳穴招呼。谁先瘫,谁就输。 你有卫星,我有电子监听; 你有隐身无人机,我有反辐射导弹; 你敢用指挥车指挥,我敢精准锁定你脑袋。 这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战场争夺”,而是指挥链层级的消灭战。 为什么这事跟中东的12日战争有关? 很简单,以色列那波空袭伊朗,震撼了全世界。不是因为轰炸力度多大,而是操作流程极简明: 精确情报 战术级武器打战略级目标 攻心为主,物理为辅 俄罗斯和乌克兰不可能不学。尤其俄罗斯,它的重工业不差,反应速度也在提升,但短板一直是实时情报、体系联动。现在,它不再执着于“战线推进十公里”,而是直接搞掉“谁负责推进”,这才是反杀的升级。 战争升级逻辑:从“炸死一人”到“瘫痪一线” 不要小看这种精准斩首的战略意义。未来乌克兰如果再想推进,不光要考虑有多少兵、有多少炮,还得考虑谁敢指挥,谁能站在最前线发号施令? 同样的,俄军也知道了:军官不是安全的,后方也不保险。你能打我顿涅茨克,我就炸你第聂伯——这已经是彻底跨区打击,前线后方的界限正在消失。 一线主官以后不敢亮相、不敢用明线、不敢驻留一地太久,这不是虚惊,是新的战争成本。 小结:谁能打掉对方的指挥系统,谁就拥有战场主动权 打不打得动旅级单位不重要,敢不敢打、打不打准、打完能不能瘫痪指挥系统,才是未来战场的核心能力。俄乌这轮“互斩”,不是意气之争,是信号,是战争进入到“人脑系统战”的第一阶段。 接下来我们可能会看到越来越多“打人不打墙”的局面,炮火不会再无差别覆盖,而是精准点到谁脑门谁下线。战场的未来,不在坦克数量,而在于哪个指挥官先被斩首。 战争,从拼资源进入了拼神经的新阶段。
南北夹击,乌军守不住撤不了!乌克兰的苏梅与红军城的生死抉择。苏梅告急,俄军在
【6评论】【5点赞】
大胡
两枚常规导弹能团灭一个旅,你懂不懂一个旅有多少人?旅级的部署范围是以平方公里为单位来计算的,你这个俄粉的智商堪忧!
摆渡人 回复 07-02 19:08
你这个钨粉咋还没明白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