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陈景润的妻子坐在丈夫的雕塑旁,紧紧搂住“丈夫”的肩膀,留下了这张感人

安然浅笑生活 2025-07-01 19:43:56

1997年,陈景润的妻子坐在丈夫的雕塑旁,紧紧搂住“丈夫”的肩膀,留下了这张感人至深的合影........ 陈景润1933年出生于福建福州,家境并不富裕。父亲在邮局工作,母亲在他幼年时便去世,童年时期的他经历了社会的动荡。然而,这些艰难并未熄灭他对数学的热情。1948年,他进入福州英华高级中学,遇到了对他影响深远的老师沈元。沈元向他介绍了哥德巴赫猜想,这个数学史上著名的难题点燃了陈景润对数论研究的兴趣。 1950年,陈景润考入厦门大学数学物理系,大学期间他全身心投入数学,尤其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1966年,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证明了“1+2”,即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一个素数与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乘积的和。这一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让他在全球数论领域声名鹊起。1973年,他在《中国科学》上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进一步奠定了他的学术地位。 陈景润的个人生活同样令人动容。1977年,他因身体原因住进北京309医院,当时一位名叫由昆的年轻军医正在医院进修。两人初次相识时,陈景润一改往日的沉默寡言,主动与由昆交流。医院的后平台成了他们逐渐熟悉的地方,陈景润常在那里晾晒衣服,而由昆则在那里练习英语。一次偶然的机会,陈景润提议一起练习英语,两人的关系从此拉近。 随着交流的深入,陈景润对由昆产生了感情。他曾在一次对话中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意。然而,他比由昆年长许多,又是全国知名的数学家,而由昆只是普通军医,两人的年龄差距和社会地位差异让由昆一度犹豫。但陈景润的真诚和坚持最终打动了她。1980年,两人步入婚姻殿堂,次年迎来了他们的儿子陈由伟。这段感情虽然晚来,却充满了温暖和相互扶持。 陈景润的晚年并不平静。1984年,他遭遇车祸,头部受伤,随后被诊断出帕金森病。身体的衰弱让他行动不便,但他依然没有停止数学研究。1996年,他因肺炎并发症去世,年仅63岁。去世前,他曾遗憾地提到未能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1+1”,也为自己无法陪伴儿子成长而感到愧疚。他的离世让数学界失去了一位巨匠,也给由昆留下了巨大的悲痛。 由昆在丈夫去世后,独自承担起抚养儿子的责任。她没有被生活的重担压垮,反而以坚强的姿态面对一切。1997年,厦门大学邀请她参加校庆活动。在活动现场,她看到丈夫的铜像,情感再也无法抑制。她坐到雕塑旁,紧紧搂住“丈夫”的肩膀,泪水滑落。这一幕被摄影师捕捉下来,成为流传至今的经典画面。 这张照片之所以感人,不仅在于它记录了由昆对陈景润的思念,更在于它展现了一段跨越时空的感情。陈景润和由昆的爱情并非建立在浪漫的幻想上,而是源于相互理解和支持。陈景润用他的真诚赢得了由昆的心,而由昆则在丈夫去世后用行动延续了他的精神。他们之间的故事接地气却又充满力量,让人感受到平凡生活中的伟大。 这张照片还让人重新审视陈景润的贡献。他用毕生精力追求数学真理,即便在最困难的时期也没有退缩。他的“陈氏定理”不仅是学术上的突破,更是他坚韧性格的写照。而由昆在失去丈夫后,不仅独自抚养儿子,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展现了她的坚强和责任感。2020年,她甚至受邀参加了全国政协的春节茶话会,这表明她在社会中依然保持着影响力。 陈景润和由昆的儿子陈由伟在母亲的教育下长大成人。他继承了父亲对数学的兴趣,最终选择了应用数学作为专业,并在加拿大完成了硕士学位。学成后,他进入商业领域发展,虽然没有像父亲那样专注于学术研究,但他的努力和成就依然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陈由伟的成长过程中,始终记得父亲的教诲和母亲的付出,这让他在追求自己梦想时多了一份动力。 陈景润和由昆的故事是一个家庭的缩影,也是一段时代的记忆。陈景润用数学改变了人们对知识的认知,他的坚持让哥德巴赫猜想不再只是遥不可及的难题。由昆则用她的爱和坚强守护了这个家庭,让陈景润的精神得以延续。他们的儿子陈由伟虽然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但他的努力同样是对父母价值的传承。

0 阅读:47
安然浅笑生活

安然浅笑生活

感谢关注,期待与您分享更多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