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王扶林拍《三国演义》,然而对于“曹操”一角定的是大明星李某,没想到李

清风竹语 2025-07-01 15:30:47

1990年,王扶林拍《三国演义》,然而对于“曹操”一角定的是大明星李某,没想到李某耍大牌,临时辞演,王扶林气得大骂:“这曹操都跑路了,还拍什么三国?”

1990年,中央电视台下定决心要把《三国演义》搬上荧幕,这可是个大工程。投资1.7亿元,动用了40万群众演员,摆明了要拍一部史诗级电视剧。导演王扶林接下这活儿,心里清楚得很,选角是关键中的关键,尤其是曹操这个角色,戏份重,性格复杂,演不好整部剧就砸了。

一开始,剧组挑中了个姓李的大明星。这人演技扎实,名气也不小,剧组对他挺满意,片酬开到每集220块,在那个年代算得上高价了。结果,临到开拍,这位李某却开始摆谱。先是说戏服太厚不肯穿,又嫌骑马太累,最后还狮子大开口,要把片酬涨到每集300块,不加钱就不演。这态度把剧组整懵了,王扶林直接火冒三丈,觉得这人完全没职业精神,干脆一拍桌子把他踢出局。

这下可麻烦了,曹操没了,戏咋拍?剧组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就在这节骨眼上,有人提到中央戏剧学院有个老师叫鲍国安,演过《水浒》里的宋江,功底不错。王扶林一听,觉得靠谱,立马带着人去找他。鲍国安没推辞,但提了个要求:得先给他仨月时间好好研究《三国志》。王扶林咬咬牙,答应了,毕竟时间紧任务重,总比没演员强。

鲍国安真不是盖的,拿到角色后就一头扎进书里,把曹操的生平、性格翻了个遍。1990年6月,他正式进组,一亮相就让大家眼前一亮。那时候剧组条件苦,经费紧张,演员住的都是简陋旅馆,吃的东西也凑合。鲍国安没少抱怨伙食差,但干活一点不含糊。拍骑马戏时,他硬着头皮上,愣是把曹操的气场撑起来了。

拍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剧组穷啊,40万群众演员听着多,但大多是临时拉来的农民,调度起来乱哄哄。有的演员还不靠谱,比如原定演赵云的杨凡,试戏时从马上摔下来,摔得挺惨,王扶林一看不行,立马换了张山。张山长得俊,身手也好,后来成了观众心中的“最帅赵云”。还有演司马懿的魏宗万,拍骑马戏时摔断了肋骨,但硬撑着把戏拍完,老戏骨的敬业劲儿让人服气。

1994年10月,《三国演义》终于播出,一下子火遍全国,收视率冲到47%。鲍国安演的曹操成了最大亮点,尤其“横槊赋诗”那段,豪气冲天,看得人热血沸腾。国外也抢着买版权,日本出价每集1.5万美元,泰国播的时候,曼谷街头都没人逛了。日本游戏商还拿张山的赵云做了《三国志2》的封面,卖了200多万份,影响力可见一斑。

这部剧能成经典,不光靠演员拼,还靠王扶林的硬脾气。他认定的事儿,谁也别想糊弄过去。鲍国安接下曹操后,也没辜负这份信任,用心把角色演活了。后来有人拿陈建斌版的曹操跟他比,他也不急不躁,就说:“我演的是曹操的魂。”2025年,95岁的鲍国安去邯郸三国影视城,看到年轻人还在模仿赵云耍枪,他感慨当年拍戏的苦日子值了。

回过头看,《三国演义》这剧能火,不是靠钱砸出来的。1.7亿听着多,可摊到每集也就那么点,剧组愣是靠着一股子韧劲拍完了。王扶林气跑了耍大牌的李某,换来鲍国安扛大旗,事实证明这决定太对了。现在修复版重播,弹幕里全是夸赞,说“这才是爷们该看的剧”。鲍国安的曹操,早就刻在观众心里,成了中国电视剧史上抹不掉的印记。

再说点接地气的,当年剧组啃冷馒头的日子可不少见。演员累得不行,还得扛着拍,连群众演员都得自己带干粮上场。这么苦的环境,能拍出这么牛的剧,真不容易。反观李某,耍大牌丢了机会,后悔都来不及。现实就是这么打脸,你不珍惜,总有人顶上。

《三国演义》这剧,不光是历史的重现,更是那帮演员和导演拼出来的血汗结晶。王扶林的倔,鲍国安的真,愣是把一部差点砸锅的戏变成了经典。放到现在看,这剧的意义不只在故事讲得好,更在那种不服输的劲头,太值得说道了。

0 阅读:13

猜你喜欢

清风竹语

清风竹语

周浩然说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