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冯远征陪朋友考北京电影学院。当时,他想反正陪练,就考着玩吧,没想到竟顺利通过初试。 复试那天,男生西装革履女生戴起发饰。只有冯远征,依旧绿上衣蓝裤子,周身上下全是父亲的旧行头。
当时,冯远征有种自卑感,不愿意和一堆人挤在一起。 他走的远远的,坐到了一个木头堆上。
过了一会儿,他注意到一个40多岁的中年妇女,离他远远的,一直盯着他看。 走过来,走过去。 又绕到另一边,走过来,走过去。
把冯远征看得直犯嘀咕: “她为什么看我呢? 难不成,我坐的这块木头是她家的?”
考试完从考场上走出来的时候,冯远征忽然听到有人叫他的名字, 他四处寻摸了一下,正是刚才那位盯着他看的女性。 她问道:“冯远征,你是北京的吗?” “是啊。”
“我是电影学院的老师,正准备拍一部电影叫《远乡》,有一个角色想请你试试,你5号有事吗?”
冯远征想了想说:“5号我要来看榜。”
“那正好,看榜的时候你到我们摄制组来一下吧,我们就在电影学院办公楼上。”
冯远征懵懵地答应了,突然想起来还不知道她姓甚名谁,连忙追上去问: “老师,您贵姓?”
她边走边说:“我姓张。”
回家的路上,冯远征在晃晃悠悠的公共汽车上一直想: 这个张导演是怎么知道我的? 又是怎么相中我的?
就在迈进院门的一刹那,冯远征突然想起了她是谁。
原来她就是《沙鸥》导演张暖忻。
冯远征怀疑自己简直是在做梦。
后来才知道,当时他坐在木头堆上等着考试的样子: 一身旧衣服与众不同的打扮,郁郁寡欢的神情。 就像一幅电影中的构图。
放榜的那天,冯远征不仅接到了进入三试的通知,还第一次进到了《远乡》的摄制组。
一进屋,他就被屋里的阵势吓住了。 满眼的帅哥美女,还全是专业演员。
他们个个都有一套绝活,有的会武术,有的女孩子跳孔雀舞。 冯远征低头看看自己的打扮,好像除了跳伞什么也不会。 他只得灰溜溜的找了个角落静静地坐下来。
过了两个半小时以后,张暖忻导演才发现了他: “小冯,你什么时候来的?” 她很意外,没有想到冯远征来了之后,居然不声不响的躲在角落里了。
张导很高兴,把摄影师美工都招呼过来,给他们隆重介绍冯远征。
剧组的工作人员开始围着冯远征评头论足。
美工上来就捏了捏他的肩膀说: “有点瘦啊!”
还有人说:“眼睛是不是小了点儿?”
经过几轮的面试,5月初,冯远征终于接到剧组的通知:“去云南拍外景。”
他怕自己会错意,又特意跑了一趟剧组。 见了张导演,冯远征突然想起一个重大问题: “导演,我想问一下,我演谁呀?”
张导十分诧异:“你没看过剧本吗?”
原来以冯远征当时的胆量,没人主动给他剧本,他也没敢向别人要。 张导立刻找了一份剧本给他。
冯远征这才发现,《远乡》已经改名为《青春祭》了。 “好好看看吧,你演男主角。”
冯远征觉得自己撞了大运。 可是,他不知道坏事也正在发生。
在他准备去云南的时候,收到了北京电影学院寄来的高考通知书。 这意味着已经顺利通过了专业考试,只剩下文化考试。
当时冯远征心里已经十拿九稳。 最难的专业考试都已经通过了,又在跟张导演拍电影,文化高考对他来说也不难。
这还不是“煮熟的鸭子”? 但等到7月底放榜,专业成绩是北京前三,文化成绩也达到了录取线的冯远征被电影学院退档了。
冯远征坐火车回到北京,直接找电影学院讨说法。
负责接待的老师不停地搓手说: “老师觉得你的形象太一般了。”
“可是形象一般的演员也有很多啊。”冯远征据理力争:“影视圈里比我丑的大有人在。”
“唉,有些学生因为形象,毕业好几年都分不出去,只能在学校搞行政工作,学校也很为难啊!”
原来在考试的时候,会由表演系老师集体进行最后一轮评议。
考生的照片将会摆在桌上由老师发表评论,最后投票决定。
到冯远征的时候,电影学院的副院长谢飞走过来看了看照片说了句: “冯远征这形象……嗯……”
说完他就走了,留下一屋子的人开始揣摩: 院长这是什么意思呢? 冯远征这形象是好呢还是不好呢?
考虑再三,还是把冯远征从名单上抹去了。
就这样,冯远征因为形象问题,与电影学院失之交臂。
但,他与表演的缘分并未止步。 实质上,一个真正的好演员,未必是依赖外形的。
好多演技派,反而不俊。 比如黄渤,比如王宝强,比如徐峥。
有的时候,太美了,倒成负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