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清末首富盛宣怀留下1300多万两白银的遗产,折合现在约100多亿元。一辈子不工作也花不完。谁知,1958年,他的四儿子盛恩颐,竟饿死在自家门口。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麻烦顺手点击一下右上角的「关注」,方便日后随时参与讨论、分享观点,感谢您的支持呀! 清末民初有谁是真正的大富豪,盛宣怀肯定是头一号人物。这位江南巨商、晚清实业家的家底有多厚?光是遗产就清点出来1300多万两白银,折算成人民币,大概就是现在的百亿富翁了。盛家在上海、苏州、汉口都有大房产,铁路、电报、银行这些“硬家伙”产业里都能找到他的名字。按道理,这样的家世,子孙后代怎么着也得混得不错。 盛恩颐,正是这个豪门里的四少爷。按辈分讲,他是盛宣怀最宠的小儿子。别看他排行第四,老爹疼得不得了,名字都是慈禧太后给起的,母亲庄夫人更是盛家“掌柜”,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盛恩颐从小没吃过半点苦,家里啥都不缺,佣人、丫头伺候着,穿的是最好的,吃的用的都是头一份。等到大些,被送去英国、美国读书,回来后,直接上了大企业的高位。 说句公道话,盛恩颐不是没读过书,也不是没见过世面。他那几年还真做过公司高管,拿过大企业的实权,比如铁路公司、纱厂、银行、钢铁企业里都有他的身影。可惜,这人打小娇生惯养,花钱大手大脚,嘴上说得挺好,真正到了该干活的时候就往后退。别人家孩子在家里读书做账,他在上海滩开跑马场,买洋车,养姨太太。 这一切,街坊邻里其实早有耳闻。老苏州、老上海的老人有些还记得:“盛老四是吃香喝辣的命,他出门光汽车就好几辆,牌照都是‘4’。”在那个年代,这就是身份的象征。谁家小孩见了都羡慕,不说别的,盛家的排场,真是让人瞧红了眼。 但就是这样一位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到头来竟然连一顿饱饭都吃不上,倒毙在自己家门口。这事要是没点细节,没人信。可历史偏偏就是这么演的。 这家产怎么败光的,说穿了就一个字:花!盛恩颐年轻那阵,正赶上上海滩最风光的日子。他喜欢热闹,赌马、赌钱,夜夜笙歌。人前风光,背后是一笔笔银子哗啦啦流出去。上海的第一辆进口奔驰轿车,就是他买的;十一房姨太太,个个都给配洋房、洋车;身边一大帮人吃喝玩乐,挥金如土。这么折腾,多少钱都不够花。 盛恩颐不是没想过做点正事,老爹在世的时候,把汉冶萍公司总经理的位子交给了他。这可是中国当时最大的钢铁企业啊。可他呢?公司大事小情基本都是秘书帮他打理,自己在办公室里躺着抽大烟、玩牌,批文件成了走过场。企业慢慢做不下去,家里收入也越来越紧。 后来时局变了,战乱不断,盛家的产业被折腾得七零八落。到了抗战胜利,盛恩颐的分家产早就被花得七七八八。靠什么过日子?只好变卖老祖宗留下的古董字画,什么都当过,连穿过的西装皮鞋都往当铺送。到了最难的时候,连当铺都不愿意再收他的东西,老底都快掏干了。 解放以后的那段岁月。新中国成立以后,土地房产一律归公,盛家只剩下苏州留园边上几间小祠堂。这点地方,别说豪门子弟,就是普通人家都嫌窄。原来热闹的盛家,如今只剩下盛恩颐一个人守着。没有工厂,没有地,没有人脉,靠什么活?街道分配了点零活,让他扫马路,月工资才十来块钱。这样的日子,他根本熬不过去。 而最让人唏嘘的是,到了晚年,他身边已经没剩下什么亲人。早年姨太太一个个都走了,有的去香港,有的各奔东西,剩下的也过不了苦日子。儿女不在身边,亲戚不来往,只有几个邻居偶尔帮帮忙。饭吃不上,水电也断了,最要命的是胃病和关节炎一起来,没钱治,整天就是饿着。饿到实在撑不下去,1958年那个冬天,盛恩颐就这样安静地倒在自家门房里,再也没有爬起来。 说起来,盛家的故事其实就是一部“由盛到衰”的活教材。有钱的时候,谁都想不到以后会有“吃不上饭”的那一天。就像盛恩颐,年轻时在上海滩呼风唤雨,转头却成了街头巷尾的“可怜人”。有人回忆,50年代末,有人还在公园门口见过盛恩颐和另一个昔日名门后人李厚甫,两个人想进公园,却连几毛钱的门票都拿不出,只能在门口徘徊,这画面,谁看了不心酸。 至于盛家的后人,有的据说下南洋开小吃摊,有的去香港、台湾做帮工,能活下去的就算不错了。大家都说盛宣怀有眼光,懂经营,但钱留给不会过日子的儿孙,再多也守不住。
1916年,清末首富盛宣怀留下1300多万两白银的遗产,折合现在约100多亿元。
浅酌清酒念情长
2025-06-29 16:15:47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