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种植大白菜病虫害预防全攻略:从播种到采收

种植大白菜病虫害预防全攻略:从播种到采收,6 大病害 4 大虫害这样防不少农户种大白菜,总被病虫害 “拖后腿”—— 山东
种植大白菜病虫害预防全攻略:从播种到采收,6 大病害 4 大虫害这样防

不少农户种大白菜,总被病虫害 “拖后腿”—— 山东聊城的李叔,去年种的 2 亩白菜,因软腐病和菜青虫爆发,死苗率 30%,商品菜只收了 1.2 万斤;隔壁王婶按 “全阶段预防” 的方法管理,病虫害发病率仅 8%,亩产达 1.8 万斤,多赚了 4000 元。

大白菜病虫害不是 “突然爆发”,而是从播种到采收的每个环节都可能埋下隐患:播种前土壤带菌、生长期湿度大、采收前用药不当,都会让病害虫有机可乘。预防的核心是 “源头切断 + 生长期防控 + 采收前管理”,比发病后再治省 80% 的功夫。这篇文章就用知识点和数据,说清大白菜 6 大常见病害、4 大虫害的识别与预防,从播种到采收全流程落地,帮你种出无病高产的大白菜。

一、播种前 “打底” 预防:切断病虫害源头,发病率直接降 50%

播种前是预防的 “黄金期”,土壤、种子、茬口这三个环节做好,能把 80% 的病虫害源头挡在田外:

1. 土壤处理:消毒 + 改土,杀死藏在土里的菌和卵

大白菜的软腐病、根肿病、蛴螬等,都藏在土壤里越冬,播种前不处理,发病率会超 35%:

•消毒方法(针对重茬地):

① 生石灰消毒:每亩撒 50 公斤生石灰,深耕 25 厘米,浇水后闷棚 7 天(露地地块盖塑料膜),生石灰遇水放热,能杀死土壤中 80% 的软腐病菌、根肿病菌,蛴螬卵死亡率达 75%;

② 生物菌消毒:轻茬地不用生石灰(会让土壤碱化),每亩施 200 亿 /g 枯草芽孢杆菌菌肥 5 公斤,翻耕入土,菌肥能抑制镰刀菌、软腐病菌,比不施的地块根肿病发病率降 40%。

•改土技巧(针对板结地):

每亩施 2000 公斤腐熟秸秆肥 + 100 公斤腐植酸,旋耕 20 厘米,土壤孔隙度从 30% 升至 45%,保水透气,减少因积水导致的软腐病(板结地软腐病发病率 30%,改土后仅 10%)。

2. 种子处理:温汤 + 药剂,杀死种子带的病菌

大白菜种子可能携带霜霉病、黑斑病病菌,不处理会导致 “苗带病”,后期扩散快:

•温汤浸种(防霜霉病):

用 55℃温水浸泡种子 20 分钟(边泡边搅拌,避免烫伤),捞出后用冷水降温,晾干播种,能杀死种子表面 90% 的霜霉病菌,比不浸种的地块霜霉病发病率降 35%。

•药剂拌种(防黑斑病 + 地下害虫):

用 50%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种子重量的 0.3%)+ 5% 辛硫磷颗粒剂(种子重量的 0.5%)拌种,晾干后播种,既能防黑斑病(发病率从 25% 降至 8%),又能防蝼蛄咬种(咬种率从 15% 降至 3%)。

3. 茬口安排:避免连作,前茬选 “抗病茬”

大白菜别连作(同一块地连续种 2 年以上),连作会让土壤中病菌积累,软腐病发病率从 10% 升至 35%,产量降 20%:

•推荐前茬:葱蒜类(大蒜、洋葱)、豆类(大豆、豇豆)、禾本科(小麦、玉米),这些作物残留的分泌物能抑制大白菜病菌,比如前茬种大蒜的地块,软腐病发病率仅 8%;

•忌选前茬:十字花科作物(甘蓝、萝卜、油菜),它们和大白菜病虫害相同,连作会加重黑斑病、蚜虫危害,发病率超 40%。

二、生长期 “精准” 防控:分病害、虫害,早识别早预防(带数据)

大白菜生长期(播种后 20 天至采收前 15 天)是病虫害高发期,要按 “病害防湿、虫害防虫源” 的思路,针对性防控:

(一)6 大常见病害:识别 + 预防,发病前动手最有效

1. 霜霉病:叶片长 “黄斑 + 白霉”,高湿天易爆发

•识别特征:叶片正面出现黄色多角形斑,背面有白色霉层(像撒了一层霜),严重时叶片干枯,全株死亡;

•高发条件:温度 15-20℃、湿度>80%,连续阴雨或棚内通风差时,3 天就能扩散;

•预防措施:

① 农业预防:合理密植,每亩 3000 株(行距 60 厘米、株距 35 厘米),避免过密通风差;浇水选晴天上午,浇后通风 2 小时,把棚内湿度降至 70% 以下;

② 化学预防:发病前(播种后 30 天)喷 70%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每亩 100 克,兑水 30 公斤,7 天喷 1 次,连喷 2 次,防效 85%;发病初期(病斑<5 个 / 叶)换用 64% 恶霜灵锰锌,每亩 80 克,连喷 2 次,防效 90%。

2. 软腐病:根茎 “腐烂发臭”,一碰就倒

•识别特征:根茎部出现水渍状软腐,用手捏发黏,有酸臭味,植株易倒伏,是大白菜 “毁灭性病害”;

•高发条件:温度 25-30℃、雨后积水,或田间操作伤根(比如中耕时碰伤根茎);

•预防措施:

① 农业预防:采用高垄栽培(垄高 15 厘米),避免积水;中耕时离根茎 10 厘米,别伤根;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在病穴撒 50 克生石灰消毒,防止扩散;

② 化学预防:发病前(莲座期)冲施 72% 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每亩 20 克,兑水 200 公斤,10 天冲 1 次,连冲 2 次;发病初期用新植霉素,每亩 15 克,兑水 30 公斤,重点喷根茎部,防效 80%。

3. 黑斑病:叶片长 “黑褐色斑”,带轮纹

•识别特征:叶片上出现黑褐色圆形斑,斑上有同心轮纹,严重时叶片布满病斑,提前黄化脱落;

•高发条件:温度 20-25℃、湿度>75%,播种带菌种子或连作地块高发;

•预防措施:

① 农业预防:种子处理(温汤浸种 + 百菌清拌种);采收后清理病叶残株,带出田外烧毁,减少菌源;

② 化学预防:发病前喷 50% 异菌脲可湿性粉剂,每亩 90 克,7 天喷 1 次;发病初期换用 10% 苯醚甲环唑,每亩 30 毫升,连喷 2 次,防效 88%。

4. 根肿病:根部长 “肿瘤”,吸肥能力降

•识别特征:主根和须根上长圆形或不规则肿瘤(直径 1-5 厘米),肿瘤初期白色,后期变黑腐烂,植株矮化、叶片发黄;

•高发条件:酸性土壤(pH<6.5)、土壤湿度 60%-70%,连作地块肿瘤发生率超 40%;

•预防措施:

① 农业预防:每亩撒 100 公斤生石灰,把土壤 pH 调至 7.0-7.5;和禾本科作物轮作 3 年以上,能减少土壤中根肿病菌;

② 化学预防:播种前每亩施 50% 氟啶胺悬浮剂 200 毫升,兑水 200 公斤,浇施在播种穴内,防效 85%;发病初期用 15% 恶霉灵水剂,每亩 100 毫升,灌根(每株灌 200 毫升),防效 75%。

5. 干烧心:叶球内部 “干黄腐烂”,无臭味

•识别特征:外层叶片正常,叶球内部叶片边缘干黄、腐烂,无酸臭味,是生理性病害(缺钙导致);

•高发原因:土壤缺钙(有效钙<100mg/kg)、浇水不均(忽干忽湿)、氮肥施太多(抑制钙吸收);

•预防措施:

① 农业预防:底肥每亩施 20 公斤过磷酸钙(含钙 12%);生长期避免干旱,保持土壤湿度 60%;少施尿素,用平衡复合肥(15-15-15)代替;

② 叶面补肥:莲座期至结球期,喷 0.3% 螯合钙肥,每亩 30 公斤,10 天喷 1 次,连喷 3 次,干烧心发生率从 30% 降至 8%。

6. 病毒病:叶片 “皱缩畸形”,植株矮化

•识别特征:叶片皱缩、黄绿相间(花叶),植株比正常矮 1/3,结球小或不结球,由蚜虫传播;

•高发条件:高温干旱(温度>28℃)、蚜虫多,播种过早(8 月上旬前)的地块高发;

•预防措施:

① 农业预防:适期播种(北方 8 月中下旬、南方 9 月上旬);避免干旱,及时浇水,降温增湿;

② 防蚜控病:蚜虫是病毒病传播媒介,防住蚜虫就能防病毒病(具体方法见下文蚜虫防控);发病初期喷 20% 吗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每亩 80 克,连喷 2 次,能缓解症状。

(二)4 大常见虫害:物理 + 化学,减少虫口基数

1. 蚜虫:叶片 “卷曲发黄”,群集叶背

•危害特征:蚜虫群集在叶片背面、嫩梢上,吸食汁液,导致叶片卷曲、发黄,还传播病毒病,虫口密度达 20 头 / 叶时,病毒病发病率升 30%;

•预防措施:

① 物理预防:每亩挂 25 张黄板(20×30 厘米),黄板高度比白菜高 10 厘米,蚜虫对黄色敏感,粘虫率达 80%;棚室门口挂防虫网(40 目),阻止外界蚜虫进入;

② 化学预防:虫口密度<5 头 / 叶时,喷 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每亩 20 克,兑水 30 公斤;虫口密度>10 头 / 叶时,换用 25% 噻虫嗪悬浮剂,每亩 15 毫升,连喷 2 次,防效 90%。

2. 菜青虫:叶片 “缺刻孔洞”,吃叶快

•危害特征:菜青虫(菜粉蝶幼虫)啃食叶片,形成缺刻和孔洞,严重时把叶片吃成 “网状”,仅留叶脉,影响光合作用;

•高发时间:每年 5-6 月、9-10 月,幼虫期 7-10 天,繁殖快;

•预防措施:

① 物理预防:每亩挂 10 个性诱剂诱捕器(菜青虫性诱芯),吸引雄虫,减少交配,虫口基数降 60%;

② 化学预防:幼虫 3 龄前(体长<1 厘米)喷 2.5% 溴氰菊酯乳油,每亩 20 毫升,兑水 30 公斤;3 龄后换用 5%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每亩 15 毫升,防效 85%。

3. 小菜蛾:叶片 “透明虫道”,抗性强

•危害特征:小菜蛾幼虫(俗称 “吊丝虫”)体型小(体长 1-1.5 厘米),啃食叶肉,留下透明的 “虫道”(俗称 “开天窗”),对化学农药抗性强,难防治;

•预防措施:

① 物理预防:用频振式诱虫灯(每亩 1 盏,高度 1.5 米),傍晚 6 点至凌晨 2 点开灯,诱杀成虫,虫口密度降 50%;

② 化学预防:用 15% 茚虫威悬浮剂,每亩 20 毫升,或 5% 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每亩 15 毫升,交替使用(避免抗性),防效 80%。

4. 地下害虫(蛴螬、蝼蛄):咬根咬苗,死苗缺株

•危害特征:蛴螬(金龟子幼虫)啃食大白菜根系,导致植株萎蔫死亡;蝼蛄在土壤中钻洞,咬断幼苗嫩茎,造成缺苗断垄;

•预防措施:

① 农业预防:播种前深耕翻土(25 厘米),暴露蛴螬、蝼蛄,让鸟类捕食,虫口基数降 30%;

② 化学预防:每亩用 5% 辛硫磷颗粒剂 2 公斤,和细土 30 公斤混合,撒在播种沟内;或用 40% 毒死蜱乳油,每亩 200 毫升,兑水 200 公斤,浇施在根部,防效 85%。

三、采收前 “收尾” 管理:防农药残留,保证商品性

大白菜采收前 15 天是 “安全用药期”,既要防病虫害复发,又要避免农药残留,影响卖价:

1. 停用化学农药,改用生物农药

采收前 7 天内,禁止使用化学农药(如溴氰菊酯、噻虫嗪),改用低毒生物农药:

•病害防治:霜霉病、软腐病复发时,喷 0.3% 苦参碱水剂,每亩 50 毫升,兑水 30 公斤,防效 75%,无残留;

•虫害防治:蚜虫、菜青虫少量发生时,喷 1.8% 阿维菌素乳油,每亩 30 毫升,采收前 7 天停用,残留量<0.01mg/kg,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2. 及时清理病株残体,减少后期危害

采收前 10 天,清理田间病叶、老叶、残株,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避免病菌、害虫在残体上越冬,减少下一季病虫害基数 —— 清理后的地块,下茬大白菜霜霉病发病率降 25%,蚜虫基数降 40%。

3. 控制浇水,避免叶球腐烂

采收前 7 天停止浇水,土壤湿度保持在 50%-60%,既能让叶球紧实(单球重提 10%),又能减少因高湿导致的软腐病(发病率从 15% 降至 5%)。

四、3 个避坑要点:别做错,不然预防变 “白忙”

1. 避坑 1:发病后才用药,错过最佳时机

•误区:等叶片布满病斑、虫口满叶才用药,觉得 “药量加大就能治”;

•危害:霜霉病发病后期(病斑超 10 个 / 叶),即使用药,防效也从 85% 降至 40%,还会导致叶片干枯,减产 30%;

•正确做:生长期每 5 天巡查 1 次,发现单个病斑、虫口<5 头 / 叶就动手,早预防比晚治疗省 60% 的药钱。

2. 避坑 2:长期用一种农药,导致抗性

•误区:全程只用吡虫啉防蚜虫,觉得 “好用就不换”;

•危害:连续使用 3 次后,蚜虫抗性提升,防效从 90% 降至 45%,不得不加大药量,增加残留风险;

•正确做:同种农药连续使用不超过 2 次,比如吡虫啉用完 2 次,换噻虫嗪,交替用药,抗性降 60%。

3. 避坑 3:浇水太勤,加重病害

•误区:觉得 “大白菜需水多,多浇水长得快”,每天浇水;

•危害:土壤湿度长期>80%,软腐病发病率从 10% 升至 35%,根肿病发病率升 25%;

•正确做:生长期按 “见干见湿” 浇水,即土壤表层 5 厘米干了再浇,每次每亩浇 150 公斤水,晴天上午浇,浇后通风降湿。

总结:大白菜病虫害预防 “口诀”,记牢不踩坑

大白菜防病防虫,记住口诀更轻松:

“播前消毒土和种,茬口轮作忌连耕;

生长密植通风好,高垄栽培防湿涝;

霜霉早喷代森锌,软腐链霉素灌根;

蚜虫黄板噻虫嗪,菜青虫用甲维盐;

采收前周停农药,生物制剂来控效;

全期巡查早动手,白菜高产无病虫。”

简单说:大白菜病虫害预防,要从播种前的土壤、种子、茬口入手,生长期按 “病害防湿、虫害防虫源” 精准防控,采收前停用化学农药,全程早识别、早动手,就能种出无病、高产、卖价高的大白菜。别等发病了才着急,按这个方法来,准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