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货分享:从梁诗正行书入手,小白也能快速上手的行书秘籍。

好的,朋友!咱们今天就不聊那些虚头巴脑的了,直接上手,聊一件实实在在的宝贝——梁诗正的行书《观唐寅山居图并题句》。你是不

好的,朋友!咱们今天就不聊那些虚头巴脑的了,直接上手,聊一件实实在在的宝贝——梁诗正的行书《观唐寅山居图并题句》。

你是不是也有这种感觉:看到一些行书作品,觉得行云流水,特别漂亮,但具体好在哪,又说不上来?别急,今天咱们就像唠家常一样,把这幅字掰开揉碎了讲清楚,让你以后看行书,不再是看热闹,而是能看出点实实在在的门道。梁诗正这幅字,就是咱们绝佳的“教学样本”。

第一段:先说说整体感觉——为啥它看着就这么“舒服”?

打开这幅字,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是不是觉得特别清爽、利落,一股文雅之气扑面而来,丝毫没有拖泥带水的感觉?这就对了!这其实就是梁诗正行书最核心的一个特点:在“随性”的行书里,融入了“规整”的笔意。

咱们可以这么理解,行书就像是穿着休闲服走路,比刻板的楷书(正装)要自由,但又不像草书(运动服狂奔)那样狂放不羁。梁诗正厉害就厉害在,他这件“休闲服”熨得特别平整,版型非常正。你看他的字与字之间,大多数是独立分开的,这叫“字字独立”,但通过笔画的呼应、字势的倾斜,又把它们巧妙地串联了起来,气脉是贯通的。这种写法,让你在看的时候,眼睛不累,心里不乱,每一个字都能清晰地欣赏到,整体又浑然一体。它不像有些行书那样,为了追求所谓的“气势”,把字缠在一起,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梁诗正这种处理方式,特别适合写这种题画、记事的内容,显得从容不迫,书卷气十足。

第二段:钻进笔画里看——笔尖上的“小动作”才是精髓

光看着舒服还不够,咱们得凑近了看他的笔是怎么动的。这才是书法的真功夫。梁诗正的用笔,可以说是“精准的灵动”。

首先,他的起笔和收笔特别讲究。很多笔画的开头,他有一个非常细微的“切入”动作,就像跳水运动员入水前那个准备,干净利落,不犹豫。收笔的时候,无论是轻轻一提,还是顺势一出,都交代得清清楚楚,绝不含糊。这就保证了每一个笔画都有“骨头”,立得住。

其次,你注意看他的转折处。行书在拐弯的时候,最容易出现两种毛病:要么太圆滑,像面团一样没力气;要么太生硬,像折断的树枝。梁诗正怎么处理呢?他常常在转折的地方,用笔尖轻轻一顿,稍微压一下,然后再变换方向行进。这个“顿笔”的小动作,就像是汽车转弯前点一下刹车,既保证了方向的转换,又让线条充满了弹性和力量感,我们称之为“骨力”。你试着比划一下,就能感受到那种内含的劲道。

最后,说说他的“牵丝映带”。就是字和笔画之间那些细细的、若有若无的连接线。梁诗正用得极其克制和高明。他绝不会为了连而连,而是在笔意需要呼应、节奏需要延续的时候,才自然地带出那么一丝。这些游丝细线,仿佛音乐的滑音,让整幅字的旋律更加流畅动听,但主旋律(每个字的主体)依然清晰无比。

第三段:琢磨字的结构——像搭积木一样的“平衡术”

看完了笔画,咱们再把目光放大一点,看看每个字是怎么“搭建”起来的。结构,就是一个字的骨架。

梁诗正的字结构,最大的特点是在“稳”中求“变”。你单独看他的每一个字,感觉都是稳稳当当地坐在那,不歪不斜,这是因为他深谙楷书的结字法则,重心摆得非常正。但是,你仔细看,他又绝不是把笔画机械地堆砌起来。

他非常善于运用“疏密对比”。比如一个字里,左边写得紧密,右边就可能稍微舒朗一些;上边收得拢,下边就可能放得开。这种处理,让字在稳定之中,产生了视觉上的节奏变化,避免了呆板。

还有一个技巧叫“欹侧生姿”。就是说,他有时候会让整个字或者字中的某一部分,稍微倾斜那么一点点。比如这个字整体往左靠,下一个字可能就往右倾,但它们之间通过笔意和字势,又相互支撑,达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就像杂技演员,身体看似倾斜,但依靠调整,整体却是稳定的。这种结构方法,让整行字看起来充满了灵动的生命力,而不是像一排僵直的士兵。

第四段:聊聊我们该怎么学——从梁诗正这里“偷师”几招

分析了这么多,咱们最后落到实际,作为书法爱好者,能从梁诗正这幅字里学到点什么实实在在的东西呢?

我个人的建议是,如果你觉得王羲之的《圣教序》有点高古难攀,觉得米芾的行书过于跳宕难以把握,那么,梁诗正的行书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台阶”。他的字法度清晰,技巧纯熟但又不过分张扬,特别适合用来打基础、练眼力。

你可以试着从这几个方面入手:第一,重点学习他如何处理笔画的起和收,让自己的笔画先写得干净、到位。第二,模仿他字字独立又气脉贯通的行气处理方式,先学会把每个字写稳、写漂亮,再考虑它们之间的飞舞纠缠。第三,用心体会他结构中那种微妙的疏密和欹侧关系,尝试在自己的书写中,也制造一点点这样的“小矛盾”,然后再巧妙地化解它,达到平衡。

临摹的时候,不要贪多。一天哪怕只精临三五个字,把这几个字的用笔、结构都吃透了,也比通篇糊里糊涂地抄一遍强得多。记住,我们学的不是要把字写得和梁诗正一模一样,而是要通过他,理解行书的内在规律,最终写出属于自己的、既规范又灵动的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