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秋雨围城:山东玉米的抢收之战

山东的玉米地里,积水倒映着灰蒙蒙的天空,泡了三天的玉米棒已泛出霉点,发潮的苞叶下,粮食霉变风险正持续攀升。这场始于 9

山东的玉米地里,积水倒映着灰蒙蒙的天空,泡了三天的玉米棒已泛出霉点,发潮的苞叶下,粮食霉变风险正持续攀升。

这场始于 9 月的阴雨已形成持续性灾害,让山东数十万农户的生计遭遇重创,广袤农田里的秋收进程被按下 “暂停键”。

阴雨实况:突破历史极值的持续降水

气象数据显示,9 月山东全省平均降水量达 170.6 毫米,较常年偏多 191.6%,鲁南大部、鲁中局部及半岛部分地区降水量超 200 毫米,较常年偏多两倍以上。

菏泽地区降雨量较常年暴涨 333.4%,10 月 8 日至 13 日的新一轮降雨已覆盖全省,鲁西北部分地区累积雨量达 120 至 160 毫米,土壤湿度超 90% 的监测点占全省 77%。

持续降雨导致德州平原等地玉米穗普遍长出白霉,陵城区部分地块玉米发芽率显著上升,粮食品质与产量双受影响。据最新预报,10 月全省降水量仍将较常年偏多 5 至 8 成,阴雨天气还将持续。

抢收攻坚:机械与人工作业的昼夜赛跑

雨歇的间隙,抢收大战在各地同步打响。针对积水地块轮式收割机难进田的问题,全省已统筹投入 5431 台履带式收割机,同时协调江苏、河南、安徽等地近 900 台跨区支援。

成武县田间,农户裹着雨衣、裤腿扎进橡胶泥裤,在 30 厘米深的积水中人工掰玉米,不少人放弃外出务工赶回农田。

鲁西新区、郓城县等地启用植保无人机转型 “空中搬运工”,单次可吊运 70 公斤玉米,每小时完成 2 亩地转运,效率达人工 10 倍,郓城 40 余架无人机日均为 1000 亩农田 “解围”。

宁阳县农户还自主改造轮式收割机加装专用履带,适配泥泞地块作业需求。截至 10 月 8 日,全省秋粮已收获 3363.2 万亩,占应收面积 51%,其中玉米收获 3134.9 万亩,占比 53.6%。

烘干存储:成本与风险的双重考验

抢收后的湿玉米处理成为关键难题。全省已绘制 “三秋” 农机化生产服务图,公布 1800 多处烘干服务点,最大日烘干能力达 13.72 亿斤,并调用 426 台移动式烘干设备应急。

但烘干成本每吨高达 200 元,鲜粒收购价仅 0.58 元 / 斤,干粒 0.9 元 / 斤,多数农户处于保本状态。陵城区创新分类收购模式,16 个烘干点位 22 台设备全开,对发芽玉米实行专收专运,避免农户损失。不具备烘干条件的小农户则将玉米摊满院子、村委大院反复晾晒,夜间需随时遮盖防雨。

连锁影响与应对:多维度抗灾保障

持续阴雨引发多重农业连锁反应:金乡 50 余万亩大蒜因土壤过湿播种延期,农技专家下沉指导免耕打孔抢种;枣庄台儿庄倒伏玉米激增,机械收割损耗率飙升,需人工先摘穗再脱粒。

全省已启动全方位应急保障:开通 172 部机收保障热线,落实农机运输 “绿色通道” 和 5% 用油优惠;1312 支应急抢收服务队下沉田间,成武县千余名志愿者协助抢收,聊城农户自发购置抽水机排水。

金融层面,农行山东分行开通贷款审批 “绿色通道”,保障烘干企业与农户资金需求。高标准农田依托完善沟渠快速排涝,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灾害损失。

雨还在下,烘干塔的轰鸣声未停。农户群体盼着天晴,更盼着政策补贴与农技指导落地见效,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守住辛劳成果。

你若喜欢,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