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未退,东风未息。 北京的公告一出,全球稀土市场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
那是10月9日,一个足以写进经济战史的日子。 中国商务部几乎在同一时间亮出两张底牌:第61号公告、第62号公告。 一张管稀土,一张列黑名单。 没有多余的铺垫,也没有外交辞令。 拳头落地的声音,比文件编号更响。
美国军工复合体最怕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军火供应线,忽然间暴露出一个可怕的事实—— 它们的血液,来自中国的矿山。
F-35战机的磁控舵机、伯克级驱逐舰的雷达阵列、民兵-3导弹的制导核心,全都要靠钐、钆、铽这些稀土元素撑着。 美国人一直知道这点,却从未真正重视。 直到今天,中国说了一句“出口受限”,五角大楼的计算公式才彻底乱了。
这一次,中国的稀土管制不再是“象征性”限制。 范围扩大,连第三国加工、只要含中国成分超过0.1%的产品,都要经过许可。 美国人以为可以通过“越南加工”“澳洲冶炼”绕开——结果被卡得更死。 更狠的是,技术出口禁令第一次延伸到了整个产业链。 从矿石到磁材,从设计图纸到工艺参数,一律封锁。 这不是堵路,是拔根。
再看那份“不可靠实体清单”。 洛克希德·马丁、雷神、通用动力——这些名字,美军战机、导弹、舰艇的每一处都刻着它们的印记。 现在,它们的进出口被限制,高管签证被取消,在华投资被冻结。 这不是象征性的惩罚,而是实打实的切断命脉。 连台海方向那条隐秘的军售链,也被一道铁门封死。
美国防部慌了。 70%的稀土依赖中国,替代方案几乎为零。 加州的那座稀土矿——Mountain Pass,看似“独立”,其实核心分离技术仍靠中国。 冶炼环节没人接得上。 一边制裁中国,一边求着中国卖矿石,这种讽刺,连拜登都解释不清。
《海军时报》那篇报道显得格外刺眼。 为了维持战备,美军已经开始“拆东墙补西墙”—— 一架F/A-18拆下航电系统,去修一架F-35的备用模块。 维修延误,新装备测试推迟。 军方高层不说话,但内部的焦虑正在发酵。
中国这次打得极其克制,却又精准。 出口管制、技术封锁、用途限制——三板斧落下,几乎全部对准美国的神经末梢。 军事用途不予批准,只开放人道主义例外。 美国想重建供应链? 可以,但时间要十年起算。 十年,在军事科技的维度上,足够让一个国家老去。
有人说,这像是一场资源战。 但更准确地说,这是一次战略反制。 美国用芯片封锁中国,中国就用稀土封锁美国。 对称、干净、冷静。 区别在于,中国的资源是实打实的,而美国的“制裁”只是文件上的威胁。
中国还给自己留了余地。 设豁免、定过渡期、不碰守法企业。 看似温和,却又藏着主动权。 管制速度可以快,也可以慢。 名单可以更新,也可以撤销。 这种灵活的“微操”,让美方永远无法真正放心。
稀土,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元素,如今成了21世纪的“石油”。 不同的是,掌握稀土的不是中东沙漠,而是中国的山脉与制度。 美国人曾自信地认为全球供应链是它们的工具。 如今,这个工具反噬了主人的手。
中国并未宣称胜利,也没有高调庆祝。 只是静静在文件上签了字。 一纸公文,却让五角大楼的造价清单重新改写。 那些靠战争挣钱的公司,第一次明白什么叫资源制衡。
有趣的是,这场博弈里,真正的“稀缺”不是稀土,而是耐心。 美国没耐心,中国不急。 时间,正在站在那一边—— 能等得起的那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