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刘禅眼中的诸葛亮:忠臣还是权臣?

(本文纯属虚构,戏说三国,博大家一乐)成都的皇宫里,新登基的刘禅坐在龙椅上,手里攥着一份诏书,额头冒汗。"相父又替朕做主

(本文纯属虚构,戏说三国,博大家一乐)

成都的皇宫里,新登基的刘禅坐在龙椅上,手里攥着一份诏书,额头冒汗。

"相父又替朕做主了……"他嘟囔着,把诏书扔到一边。

这已经是本月第三道未经他同意就颁布的政令了。

而在宫门外,诸葛亮正端坐于丞相府,有条不紊地处理着军政大事,仿佛后主刘禅只是一个盖章的工具人。

刘备的临终忧虑:刘禅能驾驭诸葛亮吗?

早在白帝城托孤时,刘备就曾拉着诸葛亮的手,意味深长地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话表面上是信任,实则暗藏试探。

诸葛亮当即跪地叩首,泪流满面:"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但刘备真的放心了吗?

他安排李严为副手,制衡诸葛亮;又叮嘱刘禅要"事之如父",看似尊崇,实则让诸葛亮在朝中权势滔天。

刘备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

诸葛亮执政:忠臣的权力边界在哪里?

刘禅继位时年仅17岁,按照现代标准,不过是个刚上大学的小年轻,政治经验几乎为零。而诸葛亮呢?43岁,蜀汉实际掌舵人,军事、内政一把抓。

他确实是个好丞相,勤政、廉洁、鞠躬尽瘁,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

但问题来了:一个17岁的皇帝,真的愿意永远活在"相父"的阴影下吗?

史书记载,刘禅刚即位时,诸葛亮"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也就是说,连朝廷里最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得诸葛亮点头。

刘禅想任命个官员?得诸葛亮批准。

刘禅想调整下税收?得诸葛亮点头。

刘禅甚至可能连宫里的开支都得听诸葛亮的。

这哪是皇帝?根本就是个吉祥物!

刘禅的憋屈:我才是天子,凭什么听你的?

年轻的刘禅心里肯定憋屈啊!

他爹刘备临终前说:"你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丞相。"

可问题是,父亲和丞相能一样吗?

父亲可以管教儿子,但丞相管教皇帝,性质就变了。

更让刘禅难受的是,朝中大臣几乎都站在诸葛亮那边。

谁敢说丞相一句不好?那可是"欺君罔上"!

有一次,刘禅可能稍微表达了一点不满(比如觉得丞相管得太宽),结果立马有人劝谏:"陛下,丞相是为了国家啊!"

合着皇帝连发牢骚的自由都没有?

诸葛亮的逻辑:我这是为你好!

当然,诸葛亮也有自己的理由。

他北伐前给刘禅上《出师表》,里面写得明明白白:"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翻译过来就是:陛下,您得听我的,咱得按规矩办事!

他还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潜台词:陛下,您还年轻,容易被人忽悠,得听我的!

这话听起来没错,但问题是——谁来定义"贤臣"?谁来决定什么是"规矩"?

答案很明显:诸葛亮自己。

历史的真相:诸葛亮真的是权臣吗?

客观来说,诸葛亮并没有篡位,也没有对刘禅不敬。他一辈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甚至临死前还在安排后事,生怕蜀汉垮掉。

但从刘禅的角度看,一个比自己大26岁、能力超强、威望极高的丞相,天天替自己做决定,甚至连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被盯着,换谁心里能舒服?

忠臣和权臣的区别,往往只在于皇帝是否心甘情愿地接受这种控制。

而刘禅,显然并不心甘情愿。

结语:刘备的担心,终究应验了。

当年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或许已经预见到这一幕——诸葛亮太强,刘禅太弱,强臣辅佐弱主,最终必然导致权力倾斜。

他让诸葛亮"自取",或许是试探,或许是无奈。而诸葛亮选择不取,而是以另一种方式掌控朝局。

忠臣也好,权臣也罢,历史最终只记得诸葛亮是"千古贤相",却很少有人问过——刘禅,真的开心吗?

或许,这就是帝王之术的残酷之处,权力,从来不会轻易让渡。

评论列表

虎啸龙吟
虎啸龙吟 2
2025-11-13 10:17
禅:“相父,我只管祭祀啊,剩下的时间我就吃喝玩乐了![得瑟][得瑟][得瑟][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