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上海的高温天气53天2025年成为高温亚军!明年或许要破记录吗?

2025 年 8 月的上海,徐家汇商圈的温度计定格在 39℃,柏油路面蒸腾的热气让行人步履匆匆。这一年,申城以 53 个

2025 年 8 月的上海,徐家汇商圈的温度计定格在 39℃,柏油路面蒸腾的热气让行人步履匆匆。这一年,申城以 53 个高温日(日最高气温≥35℃)的纪录成为百年气象史上的 “高温亚军”,仅次于 1934 年的 55 天。当市民还在为连续 25 天的酷暑破纪录而咋舌时,一个更令人关注的问题浮出水面:在全球变暖与厄尔尼诺的双重作用下,2026 年的上海是否会迎来更极端的高温考验?

数据背后的气候密码:2025 年高温成因解析

图片来自侬好上海上观新闻

上海中心气象台的观测数据显示,2025 年的高温呈现出 “来得早、持续久、强度强” 的显著特征。首个高温日出现在 6 月 17 日,较常年偏早 10 天;8 月更是创下连续 25 天高温的百年纪录,打破了 1926 年 24 天的历史极值。这种异常天气绝非偶然,而是大气环流异常与全球气候变暖共同作用的结果。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表现是直接推手。气象分析表明,2025 年 6 月副高偏西、偏北且强度偏强,为高温提前登场创造了条件;8 月副高主体再度加强并稳定控制长三角地区,形成 “烧烤模式” 的持续锁定。这种环流形态使得上海长时间处于下沉气流控制下,天空晴朗少云,太阳辐射持续增温,配合城市热岛效应,最终造就了超长待机的高温季。

更深远的背景则是全球变暖与厄尔尼诺的叠加影响。2025 年正值第 29 次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期,这种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现象,会通过大气环流传递抬高全球平均气温。世界气象组织的数据显示,1980 年以来全球 12 次气温纪录刷新中有 10 次发生在厄尔尼诺年,而 2025 年上海 53 个高温日的纪录,正是这一规律在区域尺度的具体体现。对比 1961-1990 年与 1991-2020 年的数据可见,上海近三十年高温日数较前三十年显著增多,这种趋势与全球变暖的大背景高度吻合。

热岛效应:城市发展的高温 “附加题”

在自然气候因素之外,城市化带来的热岛效应为上海的高温 “火上浇油”。上海纽约大学团队对五个新城的研究显示,嘉定、青浦等新城区平均地表温度达 39-40℃,显著高于全市 36.78℃的平均水平。这种温差源于城市下垫面的深刻改变 —— 水泥建筑与柏油路面取代了自然植被,在吸收太阳辐射后成为 “热源体”,而紧凑的住宅区布局与不足的绿地覆盖率,进一步削弱了城市的自然降温能力。

热岛效应的加剧使得城市高温呈现出 “内外有别” 的空间差异。数据显示,市中心与郊区的温差可达 3-5℃,而人口密集的五个新城因规划布局问题,成为高温脆弱区。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温度计上,更反映在体感温度的悬殊 —— 当相对湿度超过 60% 时,35℃的气温会带来接近 40℃的体感体验,而夜间气温持续高于 28℃的 “全天候炙烤”,让上海市民失去了传统的降温喘息机会。2025 年上海夜间高温日数较 20 世纪 70 年代增长近 3 倍,这种变化与城市热岛效应的增强密切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高温的社会影响存在不平等性。热岛效应严重的新城区居住着大量老年人和儿童,他们因活动范围有限,成为高温健康风险最高的群体。2025 年夏季,上海急救中心的数据显示,高温相关急症中 60 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达 68%,这种脆弱性差异提醒我们:高温防治需要兼顾气候规律与社会结构。

2026 年热险预测:破纪录的可能性分析

面对 2025 年的高温亚军纪录,2026 年是否会刷新纪录成为焦点。从气候预测的科学逻辑看,这种可能性确实存在,但需综合多重因素判断。世界气象组织指出,当前厄尔尼诺事件可能持续至 2026 年,而全球变暖趋势下,未来 5 年大概率出现创纪录极端高温。英国气象局的研究更是给出明确概率:2026 年底前有 93% 的可能性出现至少一个史上最热年份。这些全球尺度的预测为上海高温趋势提供了宏观背景。

从区域气候特征看,上海高温日数的年际变化存在明显波动,但长期增长趋势显著。对比近六十年数据,上海高温日数从 20 世纪 70 年代的年均 10 天左右,增至 2011-2020 年的年均 23 天,增幅超过 100%。若 2026 年继续受到厄尔尼诺影响,叠加可能的副高异常,高温日数突破 55 天历史纪录的概率将大幅提升。气象模型模拟显示,在中等排放情景下,上海未来十年出现 60 天以上高温年的概率已达 35%。

但气候预测始终存在不确定性。拉尼娜现象的潜在回归、台风活动的异常活跃、北极涛动的相位转换等因素,都可能打乱高温持续的节奏。例如 2025 年 7 月,台风活动就曾短暂打断高温进程,使副高出现阶段性南落东撤。因此,对于 2026 年的高温预测,更科学的表述应为 “高风险但非确定性事件”,需在 2026 年春季根据当时的海温异常、大气环流配置等关键指标进行动态更新。

应对之道:从被动承受 to 主动防御

无论 2026 年是否破纪录,上海都需建立更完善的高温应对体系。在城市规划层面,应借鉴五个新城的热岛研究成果,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 增加公园绿地作为 “城市绿肺”,推广屋顶绿化与垂直绿化,在交通干道两侧建设通风廊道,这些措施可有效降低局部气温 2-3℃。巴黎、东京等城市的经验显示,合理的城市形态设计能显著提升气候适应性。

在公共服务层面,需建立高温风险分级响应机制。针对老年人、户外劳动者等重点人群,应提前发布健康预警;供电部门需做好负荷预测,避免极端高温引发供电危机;医疗机构要增设中暑门诊,提高应急处置能力。2025 年的高温实践表明,当气温持续超过 38℃时,实施错峰用电、弹性工作制等措施,能有效减少热相关事故。

从更长远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仍是根本之策。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应加快能源结构转型,推广新能源汽车,提升建筑节能标准,这些举措不仅能减缓本地热岛效应,更能为全球控温目标贡献力量。正如世界气象组织所强调的,应对高温需要 “早预警、早行动”,而每个人践行低碳生活方式,都是在为城市的气候韧性添砖加瓦。

站在 2025 年的高温尾声回望,53 天的高温纪录既是气候变迁的警示,也是城市升级的契机。对于 2026 年是否破纪录的疑问,气象科学给出的答案是 “存在高度可能性,但并非不可避免”。真正重要的不是预测数字本身,而是我们能否从一次次极端天气中积累经验,将被动承受转化为主动防御。当上海的城市规划充分考虑气候适应性,当每个市民都具备高温防护意识,无论未来高温纪录如何刷新,我们都能更从容地应对 “热挑战”。

评论列表

摘下满天星1990
摘下满天星1990 6
2025-09-17 19:14
明年后年再后来的年
树大招财
树大招财 6
2025-09-18 07:15
永远争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