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拍房的低价诱惑,本质是用信息差和风险承担换折扣。没人会平白让渡利益,想捡漏先得想明白:你要承担的“成本”,远不止成交价。

首当其冲是产权“干净度”。别迷信平台上的“产权清晰”字样,法律文书里的抵押、查封次数才是关键。去不动产登记中心调档,查清房屋是否被多次抵押,是否有共有产权人未放弃权利——曾有人拍房后发现原房主配偶还占50%份额,官司打了两年没住进去。这不是运气问题,是前期功课没做透。

其次是清场交付的“执行风险”。多数法拍房标注“不负责清场”,意味着原房主、租客可能赖着不走。《民法典》里“买卖不破租赁”是硬规则,若房屋有长期租约(比如20年),就算你拿了房产证也没法入住。务必实地走访,打听房屋实际占用情况,必要时找法院确认是否能协助清场,这笔“居住权成本”比房价更重要。

税费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暗雷”。法拍房常写“一切税费由买受人承担”,这里的“一切”可能包括原房主的增值税、个税,甚至多年欠缴的物业费、水电费。一套100万的房,若原房主是“非满五唯一”,单个税就可能高达10万。提前去税务部门核算税费,把它加到总房款里,再判断是否划算。
最后是资金的“确定性”。法拍房要求短时间内付清尾款,通常是10-15天,贷款审批必须前置。先找银行做预审,确认自己的征信、流水能否通过,避免拍中后贷不下款,保证金打水漂。
低价从来不是福利,而是对风险识别能力的对价。把产权、清场、税费、资金这四笔账算明白,法拍房才能真正成为“捡漏”,否则就是跳进“低价陷阱”。